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中国传奇”是如何实现的


  编者按:从8亿人吃不饱,到近14亿人吃不完,以占世界9%的耕地、6.4%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20%人口,这就是曾被世界粮食计划署官员赞誉的“世界粮食故事里的中国传奇”。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成功攻克了粮食短缺的千年难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高屋建瓴地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强调要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底线。201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13158亿斤,比1949年增长4.8倍,年均增长2.6%,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了自己手里。回首这70年,“中国传奇”是如何实现的?“大国粮仓”又是怎样铸造的?请看权威专家解读——

  

  水稻——“稻”路引领世界

  

  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程式华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和消费国,60%以上的居民以稻米为主食。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水稻产业获得了巨大发展,至2018年全国水稻栽插面积4.53亿亩,平均亩产为468.5公斤,总产达到21213万吨,分别比1949年增加17.4%、271.8%和336.1%。我国的稻米产业已从温饱型迈向优质安全型。

  70年来,我国水稻在种植面积没有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单产和总产得以数倍增加,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主要得益于一批原创性、突破性科技成果加快了水稻产业的发展。

  育种革命推动我国水稻单产不断创出新高,引领了我国水稻屹立于世界之巅。上世纪50年代,我国普及了高秆良种,但总体上看,高秆品种易倒伏、施肥受限、单产较低。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黄耀祥为代表的一批水稻科技工作者,早于国际水稻研究所开展了水稻矮化育种研究并取得了突破,通过利用“矮仔占”中的半矮秆基因sd1,育成了“广场矮”“珍珠矮”等一批综合性状良好的高产矮秆抗倒品种,品种耐肥性、抗病性、耐密性大大提高,这些半矮秆品种的单产潜力比原有高秆品种增加30%左右,带动全国水稻单产提高15%-20%,实现了我国水稻单产的第一次飞跃。

  1970年,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在海南发现雄花败育的普通野生稻。1973年,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杂交水稻品种的单产潜力比常规矮秆品种可增加30%左右,1976年开始大面积推广,带动全国水稻单产再提高15%-20%,实现了我国水稻单产的第二次飞跃。

  1996年,原农业部正式启动旨在提高水稻产量潜力的“中国超级稻研究”重大项目,明确“超级稻”是通过理想株型塑造与强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培育的单产大幅度提高、品质优良、抗性较强的新型水稻品种,“超级稻”百亩示范的平均亩产先后突破了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和1000公斤大关,推动了全国水稻平均亩产跃上460公斤平台。

  良田、良制、良法释放品种产量潜力,共同促进我国水稻单产提高、品质提升和效益增加。水稻育种技术的突破推动了土壤肥料、植物保护、水利灌溉、耕作栽培等技术不断进步。“良田、良制、良种、良法”配套带动水稻产量不断提高。

  高产栽培一直是栽培技术发展的核心,上世纪60年代,针对矮秆品种株高变矮、耐肥抗倒性提高、增穗增产潜力提高的特点,提出了以“增密、增肥、增穗”为主导的技术措施;上世纪70年代,提出了“稀少平”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内容是大幅度降低秧田播种量,培育分蘖壮秧;大幅度降低本田用种量,减少抽秧本数;减少基面肥用量,增加中后期肥料比重;提早搁田,多次轻搁,干干湿湿灌溉,以水调气。上世纪80年代,针对杂交稻分蘖力强、根系发达、叶面积大、生物量高及大穗优势,在栽培技术上提出了“稀播育壮秧、稀植促大穗,大幅提高杂交稻群体生长量和产量”的目标;根据“超级稻”高产形成规律,提出了“前期早发够穗苗、中期壮秆扩库容、后期保源促充实”的高产栽培关键技术,以及“定目标产量、定群体指标、定技术规程”的“三定”栽培法。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水稻抛秧、免耕抛秧、人工直播、机插秧等轻简化栽培技术,“稻鸭共育”等保优栽培、清洁生产技术,以及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全面发展,对促进水稻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大豆 玉米 水稻 小麦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