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青海:高原现代农牧业的绿色崛起


  70年埋头苦干,70年不忘初心,70年砥砺奋进。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农业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青海粮食产量仅29.57万吨,油料产量0.83万吨,第一产业增加值仅0.99亿元。70年来,青海调整生产结构,着力提升单产,加大基础投入,农业现代化水平和生产力明显提升。2006-2017年期间,油料和粮食生产分别实现历史性的“十连增”和“十一连增”,产量持续稳定在30万吨和100万吨以上。

  新中国成立初期,青海畜牧业基础差、底子薄,发展如履薄冰。改革开放后,畜牧业潜力得到充分释放,但也带来了不小的生态压力。2008年以来,从提出生态畜牧业发展战略,到率先在全国牧区探索实践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青海畜牧业发展抓牢历史机遇,实现完美转型,11.5万户牧民从中受益。

  新中国成立初期,青海农牧民群众生活极度贫困。到1978年,农牧民人均收入仅有113元。多年来,青海积极拓宽农牧民收入渠道,促进农牧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2013年,53万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实现了从“游牧”到“定居”的跨越。2018年,青海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393元,首次突破万元大关。

  如此成就,关键在于青海省委、省政府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始终坚持保护和调动农牧民的积极性,始终坚持深化农牧区农牧业改革。

  如此成就,是一代又一代青海农牧人用青春甚至生命,在高原厚土上默默耕耘换来的。他们一心只为农牧业谋发展,为农牧区谋振兴,为农牧民谋幸福,走出了一条具有高原特色、青海特点的现代农牧业绿色崛起之路。

  

  立足生态优先,优化生产布局

  大美青海,犹如画境。这里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及水源涵养区,被称为“中华水塔”,是我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青海的生态关乎中华民族长远大计和永续发展,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

  从2008年生态立省战略的提出,到明确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到努力实现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的转变,到以生态文明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决策,再到生态报国重大战略,青海省历届党政领导班子,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

  青海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强调,青海要坚决扛起生态保护的责任,坚守“生态环境质量只能变好,不能变坏”的底线,一切工作都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如今的青海农牧业已经走出了一条具有高原特色、青海特点的绿色发展之路。这是一条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绿色发展之路,也是一条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路。

  长期以来,青海农牧业存在的最突出矛盾正是发展与保护的矛盾。能否解决好这一矛盾,关乎青海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大局,也考验着各级农牧系统领导干部的智慧。

  从宏观上看,必须因地制宜对生产布局进行优化。为此,青海省提出“三区一带”农牧业发展格局,打造东部特色种养高效示范区、环湖农牧交错循环发展先行区、青南生态有机畜牧业保护发展区和沿黄冷水养殖适度开发带,重点打造畜禽养殖、粮油种植、果蔬和枸杞沙棘等四个百亿元产业。

  从微观上看,耕地质量下降、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亟待治理。青海省加快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及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加大残膜回收力度,不断提升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让绿色生产方式贯穿农牧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

  青海省委农办、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王玉虎表示,青藏高原独特的气候与环境优势,造就了天然、绿色的农畜产品,虽然没有产量优势,但可以拼质量、拼绿色、拼生态。要发挥并利用好这些天然优势,青海农牧业必须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

  

  变革生产方式,创造绿色产品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落后,青海草原严重超载、草畜矛盾突出,生态不断恶化。“抓住人与草,牛羊自然好”——这是青海多年来推进绿色发展、加快畜牧业提档升级最重要的经验。

  以往牧民多是看天放牧,冬春季节性缺草导致牦牛的膘情陷入夏壮、秋肥、冬瘦、春死的怪圈中。青海牦牛的出栏率不到25%,导致牧民生活贫穷、牧区发展落后。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牦牛 生态保护 草原 枸杞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