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成员将采摘的葡萄分拣、装筐。
阅读提示:作为广西兴安县溶江镇最大的农产品集散地,溶江丰盛水果蔬菜销售专业合作社从2014年的8人发展到现在的100人,从单种葡萄到多品种种植,从最初的60多亩到现在的1200多亩,5年的时间,从一个普通的合作社发展成为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兴安县委书记黄洪斌说:“东南沿海地区是靠工业化带动农业的现代化,而我们这里是要靠农业的产业化、市场化,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湘江北去,漓水南流,森林覆盖率高达78%的广西兴安县有着“中国南方吐鲁番”的称号,只要看到路两边漫山遍野的葡萄架,就知道到兴安了。从1985年的3棵葡萄苗到现在的15万亩葡萄,规模化种植成就了湘桂走廊蓬勃的绿意。
作为兴安县溶江镇最大的农产品集散地,溶江丰盛水果蔬菜销售专业合作社从2014年的8人发展到现在的100人,从单种葡萄到多品种种植,从最初的60多亩到现在的1200多亩,从一个普通的合作社发展成为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5年的时间,他们是如何发展壮大,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的呢?记者近日来到兴安探寻这家合作社的成长之路。
核心竞争力:突破技术瓶颈 提升葡萄品质
2014年是葡萄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一年。这一年,44岁的张彬意识到单打独斗已经行不通,需要抱团求发展。那时候信息没有那么灵通,于是,张彬就和伙伴们出去跑了一圈,广东、江苏、浙江……摸清楚情况回来后,成立了兴安县溶江丰盛水果蔬菜销售专业合作社。
年平均降雨量1800-2000毫米的兴安,本是一个不适宜种葡萄的地方。合作社要想成功,首先要突破的就是技术难题。为扶持葡萄产业,县里积极地和农科院校、研究所联系,邀请专家前来授课。原广西农业科学院院长白先进是合作社的守护神,在种植的关键时期总能看到白院长在葡萄架边查看、指导的身影。他摸索出的避雨栽培技术,不仅解决了广西降雨量大的困扰,而且有效减少了病虫害和农药的使用量。
“葡萄口感好,是我们不愁销路的法宝。”合作社负责人张彬掩饰不住的自信和自豪,“我们主要是做鲜食葡萄,含糖量最高可以达到26度。”
合作社每天有三辆车分别将葡萄运往北海、广州和江西。每辆车载重10吨,每天都有30吨的新鲜葡萄源源不断地从兴安发出。同时,政府还为合作社斥资80多万建造了冷库,摘下的葡萄暂存冷库,再由冷链车每周发往浙江,专供超市。
合作社的葡萄每年可以种两季,从最早上市的夏黑到最受广东人喜爱的维多利亚葡萄;从口味最好,产量最大的巨峰葡萄,到口感脆甜的温克葡萄。第一季的葡萄从6月开始采摘,一直可以持续到8月底,第二季的葡萄从12月中旬开采,12月底完成采摘。加上适量的葡萄暂存冷库,可以从第一年的6月一直供应到第二年的清明。同时,下半年还可以在葡萄地里套种成本较低的毛豆,每亩毛豆能有3000元左右的收益。加上每亩葡萄最少1万元的收益,如果种两季葡萄,一亩地每年就能有2.3万元左右的收益。
葡萄种得好,吸引了不少外地种植户来兴安取经,于是滋生了新的赚钱门道——技术输出。目前,整个溶江镇有几千人在外地指导别人种葡萄,既带动了当地的农户致富,又增加了合作社的货源。这些“乡贤土专家”一般都是夫妻档,仅靠技术指导每年能有15万元的收入。一旦合作社有集中学习的机会,他们就从外地赶回来充电,再将最新的技术带到各地。
利益联结好:小农户抱团 合力闯市场
早上5点起,和市场沟通,了解行情,分配货源,协调大货车运输,晚上统计一天的交易量,11点回家。这是张彬每天的生活节奏。
“当初是我领他种葡萄的,虽然我比他大,但是他有头脑,能带我们赚钱,我们都尊敬他。”55岁的蒋丙芳是第一批加入合作社的成员,谈及加入合作社前后的变化,他说,“以前葡萄卖不出去都睡不着觉,现在我有自信了,踏实了,我的葡萄不愁卖,收入又比以前多!”
合作社的盈利实现了从第一年的十多万元到现在的上百万元,最重要的在于探索出了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运营机制,充分发挥合作社“统”的功能,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弥补小农户不足,实现抱团闯市场。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9-08-12/201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