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自强农场”为脱贫和防止返贫扣上“双保险”


  近日,笔者来到四川省苍溪县,农村大地一片繁忙景象:村民们有的忙着销售雪梨,有的给挂满枝头的红心猕猴桃施肥、除草……在五龙镇双树村,猕猴桃园旁一块石头上刻着的“自强农场”四个大字格外醒目。笔者深入了解后,觉得这里的经验值得借鉴。

  

  自强不息的精神引领

  走进双树村冯明武家,独臂的他正在小山似的玉米堆边脱粒,旁边还放着几十筐刚采摘的苍溪雪梨。

  2011年,冯明武倾其所有,承包了一家纺织厂的一个车间,生产纺织配件。经营不到一个月,出了事故,他在制作配件时不慎将左手卷进机器,送医后,截去了左小臂。当年年底,他和妻子回到家乡。由于花光了积蓄,儿子又升学用钱,2013年,欠债10多万元的冯明武被村里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在艰难时刻,精准扶贫的系列政策帮了他大忙,县财政金融扶贫政策给他无息贷款5万元,市、县两级帮扶单位及驻村干部为他送技术、送物资,并以“以购代捐”的方式扶持他的“自强农场”。

  冯明武感叹道:“虽然我失去了一只手,但有无数只手在帮助我!”

  从此,冯明武更加努力劳作。2018年,他种的猕猴桃获得大丰收,农场出栏70多头生猪,加上土鸡养殖,年收入20万元以上。

  双树村党支部书记刘华思说:“在冯明武自强不息的精神影响下,村里其他贫困户以他为榜样,奋力脱贫,20多户农户(包括8户贫困户)主动将土地流转给冯明武,并在其‘自强农场’务工。”

  “有了这农场,以后肯定不会返贫了。”冯明武的回答透着坚毅。

  

  比产业比增收的新风气

  来到文昌镇权家村3组权映昌家,新修的楼房和旁边还未拆除的土坯房形成鲜明对比。

  2016年,苍溪县政府在该村建果园,开展了大量的宣传和技术培训,同时,为了鼓励农民自建农场,每户支持3000元周转金和5万元以下的财政贴息贷款。

  “政策这么好,于是我就申请小额扶贫贷款,但据说60岁了不能贷,我就找干部协调,终于贷了5万元。”权映昌知足地说道

  辛勤的汗水变成了丰收的果实。权映昌指着自家的农场说:“去年我的猕猴桃初产卖了7000多元,猪卖了5000多元,鸡卖了2000元,另外儿媳妇打工挣了1万元。”

  建“自强农场”,比产业比增收,在这里蔚然成风。权家村4组64岁的刘大金对此深有体会,他说:“周围的的人都在建农场、比发展,我也行动起来,在农场里种猕猴桃、苍溪雪梨等。去年我的收入就超过贫困线脱贫了,有人问我会不会返贫,我的回答是,一点不担心。”

  大家不仅比谁家的农场建得好,还形成了团结互助的好风气。“在梨和猕猴桃的授粉和销售季节,大家都相互帮忙,在技术上也相互传授,毫不保留。”刘大金说。

  

  助脱贫、防返贫的好平台

  据苍溪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办公室副主任唐伟介绍,为了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自强脱贫、防止脱贫之后返贫,县委县政府出台政策,对有发展意愿、发展能力的贫困户,按照“四有四到户”模式,激励贫困户建“自强农场”。

  为了将分散发展种植养殖业的贫困户带入大市场,苍溪县还推行“合作社+贫困户”抱团发展模式,由村组建合作社,对建“自强农场”的贫困户实行统一品种、统一标准、统一技术、统一品牌、统一销售“五统”服务。

  由于有了资金和优惠政策的支持,再加上合作社的统一服务,苍溪县的“自强农场”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起来。据统计,2018年,全县已建成“自强农场”1.56万个,发展特色产业4.3万亩,人均产业收入5600元,“自强农场”正成为当地村民脱贫和防止返贫的“双保险”。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猕猴桃 玉米 除草 红心猕猴桃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