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西瓜上“雕”出新蓝图


  

  

  

  

  斯图加特南京国展中心横溪旅游·横溪西瓜专场推介展销会上,外国友人对横溪瓜雕及西瓜赞不绝口。资料图

  从江苏省南京市区驱车50余分钟到达江宁区横溪街道,第十八届横溪西瓜节的余温还未退去,街道内广告牌、宣传标语、马路两边数不清的西瓜摊位,都显示了西瓜产业在街道的地位,在老百姓心中的重要程度。

  横溪西瓜,规模不算大,名气却不小,面积4万亩左右,在整个西瓜产业体系都小有盛名,获得农业农村部和工商总局“双地理标志”认证。从上个世纪70年代至今,50年的发展,特色鲜明让横溪西瓜站稳市场,“小而精”,适应现代城市家庭结构,更受市场热捧,借此以“产”带“游”,为横溪发展带来了更多可能。

  

  一个瓜农的精彩

  7月1日早上10点,太阳已经毒辣辣地挂在头顶,67岁的于行阳仍在西瓜大棚里忙碌,为客户采瓜装箱。

  提到于行阳,横溪街道的瓜农都很熟悉,他是全国劳动模范,更是瓜农的西瓜医生,帮着老百姓解决了不少种瓜难题,现在还经常被瓜农请去做技术指导。但在30多年前,他也仅是个对西瓜不太了解的农民。

  1985年,偶然看到别人种西瓜,1亩的毛收入是一季稻麦的10倍,于行阳动了心,也试种了2亩,没想到收成不错,1亩西瓜收入2000元,种瓜热情随之而来。

  可种植西瓜有个技术难题——连作障碍,于行阳也未能幸免。“当时有农业专家在开展嫁接试验,还没能推广开来,我想干脆自己搞,到书店找了一些从日本翻译过来的技术指导书,说干就干。”于行阳说。

  很多人都觉得是笑话,一个农民怎么可能成功,于行阳有股老黄牛的“牛劲”,一路查资料、学技术、寻找嫁接办法。从1987年嫁接成活率不到50%,一年一年试,成活率提高到80%,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省农科院专家从日本带回了好的砧木品种,嫁接成活率提高到90%以上。

  于行阳的“钻”劲,让他在瓜农中渐渐有了威信,从品种的换代,到种植模式的更新,都能有很大的带动作用,这也是在2000年,街道请他做大棚示范的主要原因。

  之前的小工棚产出不稳定,遇到丰收年景产出还可以,一遇到灾害年景,容易发生毁灭性灾害,或者出现西瓜大面积病虫害,或者遇到雨天,西瓜要么烂在田里,要么一两毛钱就贱卖了,又或者常规品种集中上市,瓜农们又愁卖,又没多大经济效益,于行阳想尝试打破这种境况。

  开始瓜农不理解,挣的钱不多,还拼命往里面搭钱,但看到于行阳的账本,大家明白了:亩均竹架大棚投入3000元,可用2-3年,钢架大棚亩均投入1.2万元左右,可连续使用15年,大棚西瓜亩均产值达1万元以上。瓜农们逐渐改变思路,走出“靠天吃饭”的困境,设施农业在横溪街道大面积推广,4万亩的种植面积中,3.1万亩为设施栽培。

  在城市,中小果型西瓜日渐受欢迎,于行阳敏感察觉这一商机,2000年开始逐步从大果型转向小果型种植,其中以“小兰”为主打品种,单个瓜重4-5斤,很受欢迎。22亩的西瓜田,完全不愁卖,每年还能帮着街坊四邻卖十几万斤。

  于行阳说今年又有了一些新的想法,提高自动化水平,应对劳动力紧缺难题;增加新品种,“苏蜜8号”是首选,今年已经种了10亩,小果型、口感好、市场认可度高。于行阳笑言,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他会在西瓜产业道路上继续前行。

  

  品种推陈出新

  据统计,南京每年西瓜消费量在25万吨以上,尤其是每年六七月份,日消费西瓜可达2000吨,南京地产瓜每年5月上旬开始上市,到六七月份达到高峰,地产西瓜占到南京旺季市场的75%以上。这样一个庞大的市场,非常有利于横溪西瓜产业的发展。

  当然横溪西瓜能够30多年坚挺南京市场,横溪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方思明认为有偶然,但更是必然。

  温度适宜,水土环境佳,横溪四季分明,平均年降水量1000-1200毫米,集山河水网于一处,形成独特的水资源,灌溉水达到二类标准,水质清、凉、甜、绵,在西瓜生产中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

  技术因素成为“王牌”。王金水在新杨社区种了12亩,“但不要小瞧这点田,这是‘横溪’的试验田,里面可能就有横溪街道西瓜产业的未来。”

  王金水与江苏省农科院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羊杏平研究员的团队合作十几年,新品种、新技术都会在他的田里开展试验。今年种了40多个品种,每个品种种植3组,每组30株,每天都有农科院的专家对西瓜生长情况、生长环境进行观察记录,最后对果实的重量、皮色、花纹、形状、口感、皮厚度、糖分等多重数据测量,以考验新品种长势。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西瓜 品种 嫁接 大棚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