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桂阳县修复唤醒300多座乡村古戏台


  

  

  

  

  桂阳县莲塘镇锦湖村的村民在公祠戏台看戏曲表演。肖井东 摄

  “修缮的老戏台,成了大家的文化活动中心。”湖南省郴州市桂阳县庙下古村村支书雷知刚说,现在演湘剧、唱湘昆、看花灯、听讲习,已成为节庆日和农闲时当地村民最乐于参加的活动。

  老百姓喜爱戏曲,村子里却缺舞台、少活动,这曾是“戏窝子”桂阳县面临的烦恼。2014年以来,县里的300多座明清古戏台普遍得到修复和保护,其中100余座承担起乡村小舞台的功能,重新投入使用,成了农村文化设施的有效补充。村戏班子又唱起来了,剧团下乡更便利了,古戏台上重新响起的乐声,不仅盘活了闲置的文化资源,更聚拢了村民们的心。

  

  众多古戏台派上了用场

  “山歌好唱难起头,木匠难起九龙楼;铁匠难打铁狮子,石匠难凿石绣球……”一首《劝世新歌》的唱开,60岁的阳山村廖家湾村民何爱菊满脸笑容。

  作为村里文艺小队的带头人,何爱菊身边有一群村民,个个都是老文艺骨干。在这个18人的小团队里,年纪最小的45岁、最大的73岁,59岁的二胡琴师何善贵,在小队里都算得上是“年轻”成员。

  距广东省不远的桂阳多是山地丘陵,人均耕地面积小,青壮劳力大多去了珠三角。平时,留守各村的主要是老人和小孩,年轻人特别少。但就是这样的人口结构,却并不妨碍当地保持浓厚的戏曲文化氛围,昆剧、湘剧、祁剧、花灯小调,在这里长期流行。被称为“戏窝子”的桂阳,不管年龄几何,吹拉弹唱,许多人都能露一手。

  “好个廖家湾,三年两届‘夺夺班’(当地一个木偶剧种),台子搭在禾场上,看戏人站在山垚上。”村民何柏松随口哼唱的这首民谣,道出了当地老百姓对戏曲的喜爱,也反映出村级文化设施不足的境况。

  2014年,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桂阳县委宣传部和文体广新局意识到,桂阳数量众多的古戏台不但文化内涵丰富,具有文物价值,还贴近老百姓生活,具有实用价值。于是,划拨经费,以奖代补,鼓励各村级单位对古戏台进行修复,作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有效补充。

  趁此机会,阳山村廖家湾宗祠里的古戏台修复好了,也让村里的文艺小队有了落脚点。“天气好,就在禾场练;天气不好,就上戏台演。”何爱菊拉着队员编排节目,自娱自乐。庙下古村的老戏迷,也靠一座修复的古戏台联系起来,忙时下地干活,闲时登台演出,有了身边的舞台,村民们能够更多地展现自我。

  

  大小剧团下乡更便利

  “搭个好点的舞台起码两万多元,差点的也要四五千。”关于送戏下乡,桂阳县湘剧保护传承中心主任谢能姣心里有本经济账,虽然是公益演出,但也需要各类开支,其中舞台搭建占大头,剧团和村级财政都承担不起。

  随着古戏台修复和保护工作的全面铺开,桂阳县又推出了“百座戏台千场戏”公共文化活动项目,鼓励并扶持各类剧团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利用现有古戏台,送更多的戏曲文化节目到老百姓身边。

  县湘剧团下乡演出有了不同的选择——没戏台的地方用舞台车,有戏台的地方就轻车简装,把道具和演员送到位。2017年,他们下乡表演126场,平均每周入村两三次。目前,桂阳全县有100余支戏曲团队,每个团队少则十几人,多则80余人。有了修缮一新的古戏台,这些业余戏曲团队立足乡土,自筹资金、自编自导,每年演出场次超过1500场。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丘陵 耕地面积 几何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