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丘陵水乡绘就农业新画卷
( 2015年09月15日 01 版)本报记者蒋文龙朱海洋
浙江湖州,历史上素以鱼米之乡闻名全国。但传统农区虽有良好基础,要真正实现现代化却困难重重:首先,粮食生产面临土地碎片化、种植效益低下的困难;其次,新兴产业不断崛起,尽管效益可观,但也带来了业态分散、产业集聚度低的矛盾;此外,现代农业对科技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但传统的农技推广体系已严重老化。种种困难犹如一道道枷锁,制约着湖州现代农业发展的脚步。
2012年,湖州被农业部认定为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一年后,在农业部测评中,以综合考评77分的高分,一举成为继江苏无锡之后,第二个进入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地市级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在浙江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中,湖州更是业绩骄人,在11个地区中连续名列第一。
一个业态高度分散的传统农区,是如何一跃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并率先进入农业现代化的列队?湖州的实践和探索引起记者浓厚的兴趣。
“两区”建设为抓手:解决要素集聚的问题
湖州地处浙江北部,山水平原兼具,历来就是稻米、淡水鱼、蚕茧等农产品的重要产区,虽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但也因为丘陵和水乡地貌田块小,且布局分散、村庄密布等诸多限制,在现代农业道路上举步维艰。
现代农业离不开规模化这一基础。以往湖州农业品种五花八门,地块面积七零八落,农业主体参差不齐,项目资金天女散花。因此,发展现代农业,首当其冲就需对要素进行集聚。
2007年,湖州启动农业园区建设,要求5年内建成100个“基础完善、设施配套、科技领先、机制灵活、生态高效”的高标准园区。尽管面积要求不高,仅为300亩,但启动早、进展快,到2010年全省启动农业“两区”建设时,湖州已基本完成100个园区的建设任务。随后,湖州提高标准,精心编制了“121”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规划体系,计划到2015年,全市建成10个现代农业综合区、20个主导产业示范区、100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和6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
在推进园区建设过程中,湖州结合土地综合整治,将分散的村庄搬迁整治复垦,对丘陵荒地予以平整,以推动土地整合连片;同时,在各村建立土地流转的服务站,提供免费的中介服务,负责将土地统一发包给经营大户。基本上解决了土地规模经营的问题。
资金方面,湖州摒弃过去“撒胡椒面”的方式,换以“多个龙头进水,一个池子蓄水”,凸显资源要素的叠加效应。主要做法就是:通过整合包括农林水利、国土、科技、交通等在内多方面的三农资金,重点向“两区”倾斜,以统筹推进道路、桥梁、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农业“两区”建设到哪里,机耕道路、土地平整、渠道机埠等同步就跟进到哪里,生产条件的改善、产业要素的集聚,为工商资本入驻农业创造了绝佳条件和平台。“华金康”在大虹桥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的落地,就是典型案例之一。
“大虹桥”涉及南浔区下辖的练市、双林两个乡镇1.2万多亩土地,以往布局分散,排灌系统落后,多为一家一户分散种植。2011年规划建设粮食功能区后,地方政府先后投入6000多万元,进行土地平整、排灌、机耕和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的功能、大规模的面积,“大虹桥”的前景让“华金康”一见倾心。“华金康”是稻米加工企业,原来只有100多亩自有基地,落户“大虹桥”之后,成立了“华扬粮油专业合作社”,自有基地一下子扩展到4229亩,当地的订单水稻面积达到2万余亩。基地统一品种、统一育秧、统一植保,机械化也有了用武之地,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
“华金康”则在确保稻米质量标准的前提下敞开收购,还打起了自己的品牌,并成为唯一获得“湖州市政府质量奖”的大米品牌。
2010年,“华金康”的销售额是4.6亿元,到了2014年,已猛增至9.3亿元。企业负责人坦言,若无“两区”建设,“华金康”根本不可能在此建基地,因为基础设施投入成本实在过高,企业承担不起。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5-09-15/71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