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粤东西北地区科研力量薄弱的问题,广东发动省内科研院校组建科技服务团队,对接服务产业园。来自广东农科院、华南农大等单位的上百支专家服务团队奔走在建设一线,每个产业园平均有4个科技团队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对于现代农业产业园乃至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广东还有一个大手笔——广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这是农业农村部与广东省于2018年年底共同创建的,旨在解决科研和产业“两张皮”问题。
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将科创中心作为统筹全省农业科技资源的指挥中枢来打造,集中力量办大事。目前,该中心已汇聚财政资金、农业基金、社会资金等160亿元,用于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
“中心重在机制创新,做好科学家和企业家的‘超级媒婆’,实现产学研、农科教大联合大协作。”科创中心负责人刘玉涛介绍,截至6月底,科创中心已举办280多场各类资源对接会,已促成3110家企业(单位)达成逾1000余项合作意向。
……
就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广东又出台了“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三年行动计划,每年整合资金10亿元,扶持100个镇、1000个村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从而与产业园建设有机结合,打造“龙头带动、百花齐放”的富民兴村产业新格局。
后记
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建设的成败。作为我国发展的排头兵,广东谋求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着力重塑工农关系、城乡关系,是一场具有全局影响意义的探索。
近日,在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公布的2019年第二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名单中,14家珠三角地区自筹资金建设的产业园赫然在列,南粤大地乡村产业兴旺的新蓝图日渐趋于完整,颇为令人振奋。
记者在采访中,真切地感受到广东对“三农”工作的重视,将“说起来重要”的口号标语转变为“干起来重要”的切实行动,热火朝天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更是引发了一些思考。
推进城乡融合要构建资源要素逆向流动的“导流器”
从对立走向融合,是城乡关系的内在演进趋势。而在演进的过程中,很大可能会出现牺牲农民福祉、乡村衰败消亡的现象,这是因为资源要素有着天然向城市汇聚的倾向。
而要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城乡融合关系图景,则需要构建资源要素向乡村逆向流动的“导流器”。现代农业产业园是较为理想的载体,一头连着工业、一头连着农业,一边接着城市、一边接着农村,是城市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流向乡村的重要载体,是返乡下乡人员干事兴业的重要平台。
作为资源要素高度集聚的平台,现代农业产业园在运行中会产生“增长极效应”,新技术、新设备、新理念等各种创新活动和部分资金都能向周边农村地区扩散和输出,带动非“增长极”地区共同发展。
因而,建在乡村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往往能带动形成辐射县域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可最大限度地把产业链留在县域,改变农村卖原料、城市搞加工的格局。
这样看来,现代农业产业园要被赋予更大的意义,不仅是乡村振兴的突破口,也是推动区域均衡发展的突破口。
有为的政府要发挥好作用需要符合市场内在规律
生产周期长、环境影响大、回报见效慢,农业本就是一个典型的弱质产业。再加上小农户经营形成的高度分散性,决定了我国农业的自我成长性较差,往往需要“政策扶一把”。
政府出台财政支农政策,是引导资源要素向农业流动,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力举措。然而,农业再“弱”,也是一种经济活动。政府这只“有形的手”要想发挥好作用,就要符合市场内在规律。
广东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中,工作推进力度、财政支持力度都走在全国前列。其中,最给力的当属扶持资金拨付办法改革,一改过去财政资金层层下拨到市县财政部门,转为直接拨付到实施企业,给予企业充分的自主权,自行开展资金使用、产业发展、市场开拓等工作。
而政府则回归本职,做好政策导向设计、管理清单制定、资金使用监督等工作。这样就能促使“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紧密地握在一起,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发挥协同作用,打造出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又好又快的动力之源。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9-07-08/199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