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豫东豫东》的故园情


  □龚立新

  张广智先生的散文集《豫东豫东》由百余篇短章小品构成,情感丰富真淳,出语平实有味。作者出身农家,以省部级领导干部致仕,又葆有平民情怀,常怀故园之思,坚持读书作文以涵养情性。所作之文,字里行间富含“土气息、泥滋味”。作者非文坛中人,却是深得小品文之三昧,因而这部《豫东豫东》,读来令人甘之如饴、不忍释卷。

  《豫东豫东》分为四卷。卷一是作者关于早年乡间岁月的追怀,卷二是参加工作后的生活感悟,卷三集中写影响自己的人,卷四则是作者对一些花花草草的物之语。在我读来,《豫东豫东》既可以视为作者的个人史,也可以看作豫东的风土志。作者在后记中说,这本集子是他在“退而不休”的状态中、轻松愉快的心情中写下的。之所以轻松愉快,是因为“回顾走过的路,检点干过的工作岗位,不能说没有遗憾之处,但总的说,不愧天地,不负组织,不祚人民,不累家人”。“回顾”是书中文章的创作视角,然而这种“回顾”却并非一般性的、展开式的回忆录写作,而是将成长的印痕自然地呈现于一个个具体的意象和场景中,正所谓“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如果仔细寻绎作者笔下的物事,是不难发现压在纸背的生命体悟的。作者少壮时被村人寄予厚望,担任生产队长,带领村民种地挖河,劳作虽苦却有痛快酣畅之感,对于世故人情也领略颇深。上大学及参加工作后,以诚待人,先人后己,从事外事工作时却没出过国,担任高级领导后常常节假日留守值班。从一些细节中,我们不难窥知作者为人为政的风格。

  《豫东豫东》中写人的几篇文字是十分动人的。《祖母》一文写了奶奶的艰辛和刚强,特别强调奶奶对自己人生的启迪,其中写道:“奶奶的理论是,吃亏人常在。她说,你见贪占小便宜的人,把日子过好了吗?人要长远,长远才能襄迎人。”“长远才能襄迎人”,这大概是作者能够担当大任的原因之一吧。《三爷》写了乡村知识分子三爷的文化持守,三爷诗书传家的信念为作者所承续,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有着渊博通达学识、深远文化情怀的领导干部,看到了《稼穑集》,看到了这部《豫东豫东》。作者写自己的父亲、母亲,一代人勤苦劳作、厚道处世的身影如在目前,“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其是之谓也。写周守正先生,充满了对大师的敬佩和对学问的敬畏;写黄魁吾先生,追忆其面对困厄时乐观放达的生命风度,作者认为这是哲学带给黄先生的智慧和力量。

  《豫东豫东》有一半篇幅是写寻常风物的,从儿时的吃食、游戏到退休后的瓜果菜蔬,作者兴致勃勃地书写,乐此不疲地笔谈,也逗引起读者的兴趣。寄情风物,婉而多喻,本是中国诗文的传统,近世则有周作人的小品文《故乡的野菜》《北京的茶食》等为人所赏。《豫东豫东》中关于风物的文字,是可以放进这个书写传统中去的。但张广智先生的风物书写,没有陶渊明咏菊、周敦颐写莲所带有的清高自许,也没有周作人等人的吟味悲苦,而单单纯纯是对于人间风物的爱恋,对风物所携带的人间温情的认同与归趋,求本然、去矫饰,自有一番面目。

  作者在《惊蛰》一文末尾说:“头顶高粱花子,一辈子就这副德行了。前后左右,怎么看都是农民。”这番夫子自道,不仅仅是作者的自谦之词。没有对农耕生活的深厚体验,没有

  对农民父老的真心牵挂,是不可能俯下身来、耐得烦杂去一篇篇地写下如此多的关于田园风物的文字的。《挖河》一文结尾处云:“回忆在农村时的劳动,挖河应该是最苦最累的活儿了,可那时候是年年挖。”其中包含着多少对农事艰辛的无奈和感慨呀。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浩浩荡荡,作者笔下的风物大多消逝于历史烟尘之中。在这种情势下,《豫东豫东》中的风物书写是可以当作民俗志、风土志来观的。作者写回乡时的见闻,看到乡村的剧变,在确认乡人生活富足之余,也曾为旧时风景的消失而怅惘。想来,作者饱含深情写故土风物,也有保存乡村文化记忆的苦心在的。也因此,作者在《豫东豫东》开篇自豫东写起,继而写商丘,写柘城,写伯岗,写洼张,追寻来路,确认本源,颇花了一番“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工夫,这不正是风土志式的写作吗?

  《豫东豫东》萦绕着张广智先生的乡关之思和文化情怀。细细读之,宛如聆听乡间悠扬的牧歌,正所谓“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惊蛰 高粱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