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艳玲李传君文/图
6月20日上午,在同为长宁地震灾区的四川省珙县珙泉镇中心学校荷花校区安置点的帐篷外,蒲学珍说着说着,慢慢转过身去,抬起手臂,擦拭眼角溢出的眼泪,她不想让一旁的小孙子看到自己哭了。
蒲学珍的儿子儿媳都在上海务工,她和老伴儿在老家照看两个孙子,小孙子才不到3岁。地震发生时,她和老伴抱着两个孙子从镇上租住的5楼房屋逃了出来。“租的房子裂缝了,竹家村一组的老房子也垮了。”蒲学珍不禁叹了口气。
父母或是子女远在千里之外,留守在家的孩子和老人面对这场灾难,其中滋味可想而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像蒲学珍一样由留守老人带着孩子的家庭不在少数,如何为他们构筑一张爱心防护网?政府、社会多方力量已经在行动。
留守老人和孩子最需要关心
珙泉镇中心学校荷花校区操场,是一个600余人的临时安置点。20日上午10点55分,又一次余震,“轰”一声,尽管没有引起多大骚动,但还是造成部分老人和孩子惊慌。
在珙泉镇坝底村一块开阔的平地上,也建立了一个能容纳200余人的安置点。62岁的杨守成和57岁患有糖尿病的孙希萍夫妇被安置在这里,同样,他们还带着8岁的外孙女曹若芯和4岁的外孙曹舵航,女儿、女婿远在新疆打工,这次没打算回来。
地震后,曹若芯跟爸爸妈妈通了电话,她表现得很坚强:“尽管我很想念爸爸妈妈,但我没有哭,因为我怕我一哭,弟弟也会哭,外公、外婆听了会很伤心,所以一直忍着。”
“两个孙子都很懂事。”杨守成说,昨天外婆带着孩子们回家洗澡,洗好后,外婆催促两个孩子赶快回到安置点,以免发生余震有危险。没想到,4岁的小舵航说:“外婆,你慢慢洗哈,我在外面等你,我们不会丢下你的!”
“哎呀,听到这些,我眼泪都快流出来了!”杨守成说。
据珙泉镇党委副书记黄新介绍,仅荷花校区安置点,留守老人和孩子就占1/6,7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20多个,各村的安置点中这个数据估计会更高。“大灾大难面前,谁都懂得尊老爱幼,老人和孩子是重点照顾对象,尤其是那些留守老人和孩子,最需要关心和照顾。”黄新说。
珙泉镇卫生院副院长何大容这几天一直在荷花校区安置点的医疗救助点忙碌。她告诉记者,这几天陆续有老人过来说晚上睡不着觉,心慌害怕。“如何在给受灾群众必须的医疗救助外,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对我们的工作是一个挑战。”何大容说。
全力构筑老人和孩子爱心防护网
珙泉镇是珙县农业农村局联系乡镇,局党组书记陆晔顾不上自己生病在床的父亲,这几天一直奔波在抗震救灾一线。20日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坝底村安置点忙碌。
因左臂上的“党员服务队”十分显眼,一些受灾群众正围着陆晔寻求帮助。“除了服务全部受灾群众外,我们重点关心留守老人和孩子,凡是与他们有关的事情,都要抢先去做。”陆晔说。
珙泉镇镇长吴开友介绍,地震发生后,全镇迅速组织建立了5个场镇集中安置点和28个村级集中安置点,共安置受灾群众2000余人。根据县里的指示,对于所有安置群众的管理和服务,实行“一部四队一点”的机制,同时每个帐篷还选了一位“篷长”。
“一切工作由临时党支部来指导和协调,党员服务队为先锋,其他3个服务队和医疗服务点实行24小时全方位、全覆盖的服务,尤其针对留守老人、孩子以及残疾人,绝不允许有任何疏漏。”吴开友说,党员服务队由县级联系部门、乡镇党员干部以及村党支部人员组成。“对于留守老人和孩子,在物资分发上优先,由服务队工作人员亲自送到帐篷。”
1号帐篷有位瘫痪的老人,虽然有子女在身边照顾,但服务队工作人员还是时时刻刻前去察看、询问情况,并主动为她搬运物资、送水送饭和打扫卫生,其儿女感激不尽。
“震后天气变化无常,这种情况下人最容易生病,尤其是老人和孩子,身体抵抗力本来就差,加之心理上受到惊吓,最容易感染病菌,所以我们接下来最重要的工作是疾病防控。每天除了在服务点发放药品外,我们还得去每个帐篷巡诊。”何大容告诉记者。
用游戏和歌声让孩子绽放笑容
“幸福有没有在我身边怎么一直看不见,幸福有没有在你那边让我看看他的脸……”20日上午11点,在珙泉镇中心学校荷花校区安置点,慈济慈善基金会的志愿者和孩子们手拉着手,唱起《幸福的脸》。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9-06-21/199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