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绿色农场的农耕梦


  本报记者张振中文/图

  宁让自己忙得“五月晕”,也不能让小龙虾得了“五月晕”。五月,湖南已进入炎热季节,正是引发小龙虾“五月晕”病害的高发期。为了不让小龙虾“五月晕”,湖南省宁乡市回龙铺镇金旺村田园牧歌农场技术负责人王建书蹲守在虾池边,监控龙虾生长的一举一动。

  他的外甥喻超则忙着销售。身为田园牧歌农场的总经理,喻超将更多的小龙虾经营者成功拉到虾池边“抢”虾,同样“闻虾而来”的还有许多城里来的“吃货”。

  起虾不到3小时,在田园牧歌农场餐厅里,作为田园牧歌农场的董事长,喻超的妈妈王美春将美味生态的小龙虾送到了吃货们的舌尖上。

  这是一个湖南典型的家庭农场,也是湖南省政府“农业百千万工程”培育万名家庭农(林)场示范场的成果。自己负责管理后勤、儿子负责市场销售、弟弟负责生产技术,各尽其责,各展其长。

  水底鱼虾肥,水上稻花香;田边耕牛归,岸上饭菜香……这是一个农家重塑的田园牧歌图景,更是一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心打造的绿色农场农耕梦。

  1

  农场姓“农”:规模经营盘活千亩山地资源

  10多年前是洗脚上岸,穿着靓装到广州卖衣服;2012年又卷起裤腿,返乡务农。王美春说,之所以重返农村,因为她心底里装着的是田园牧歌梦。

  在王美春的记忆中,儿时的农村应该是“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的田园牧歌景象。但她美好的印象在10多年前被打破:道路沆洼、房屋破败、农地荒芜。当时种田还没有实行机械化,需要借助劳力用牛耕田,但村里青壮年都外出打工,许多田地被抛荒了,牛耕田景象也逐步淡出了视野。

  为了实现田园牧歌梦,返乡后的王美春重新开荒垦地、种田种菜。当地农业生态资源较为丰富,离县城也只有二三十分种车程,王美春在自家的院落办起了田园牧歌农庄。

  由于经营有方,2013年,以餐饮为核心的农庄一年有近百万的经营收入。但富起来的王美春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她打电话和在外地名企上班的儿子喻超商量。上过大学、学了新闻的喻超告诉妈妈:个人富了,村民却没富;自己的田耕作了,大片田还是被抛荒;自家的屋场小环境整得像个农庄了,但村庄大环境却还是脏乱差。

  在儿子的建议下,2013年,王美春将田园牧歌农庄改名为田园牧歌农场。一字之差却差之千里。和当时许多农庄一样,田园牧歌农庄玩的是老三样:吃饭、钓鱼、打牌;而王美春决心要兴起新三样:吃绿色的饭、钓生态的虾、看农耕的景。

  但在当时,不少农场租给城里人经营,或引进资本搞变相土地开发。出身农家的王美春决心农场要姓“农”。在她看来,一要以农民为主体来办农场,二是管理经营全靠亲戚来帮衬。

  2014年,她首先将27岁的儿子喻超劝了回来,跟她一起经营农场。但让王美春没想到的是,儿子一回来就和她“杠”上了。喻超认为,一方面,农场不同于农庄,不能小打小闹,不能有场无业,而是要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特色产业;另一方面,农场虽要姓“农”,但现代农场经营管理却不能过分家族化,专业的事应该请专业的人来干。

  2015年,喻超瞄准的首个核心产业是在金旺村发展600亩左右的稻渔综合养殖:稻虾轮作、稻鱼共养。为了专业化生产,喻超花了比农场普通生产人员高1倍的工资,将精通稻渔养殖技术的福建人邓炎华请到农场做生产主管。为了做到适度规模经营,邓炎华以30亩为1个生产单元,每个生产人员负责2-3个单元的生产技术和日常管理。如今,农场固定的员工达到13人,本地农民和从外地聘请的专业技术人员各占一半,改变了原来单一的家族管理、本地用工模式。

  在这样的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下,农场稻虾轮作面积达到1200多亩、稻鱼共养面积也有300多亩。此外,喻超还流转土地80亩种起了当季蔬菜;开荒60亩山地,种植了8个品种的四季果树。

  田中虾鱼肥,旱土蔬菜绿,漫山林果香,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现代家庭农场横空出世。宁乡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余培良认为,“田园牧歌”不仅形成了稻渔综合种养的宁乡模式,实现了生态种养、产品销售、餐饮休闲、乡村旅游四大业态全产业链式经营;而且在田园牧歌农场的带动下,宁乡市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面积超过1万亩,推动了整个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轮作 饲料 蔬菜 土地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