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探索西部农村城镇化路径


探索西部农村城镇化路径

  吴碧波

  乡村衰退是许多国家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挑战。近年来,中国西部地区农村“空心化”现象比较突出,正逐渐由“人口空心化”演变成“土地、产业、教育、卫生”等多方面的空心化。目前,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还在持续推进,还会有上亿人口由农村转移到城镇从事非农产业就业,而农村城镇新格局是实现由农村建设向城市建设转移的中介和桥梁,在城镇体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当下,必须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探索西部地区农村城镇化的有效路径,推动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

  我国国情农情决定了部分农民生活的改善需要依靠农村城镇化。然而,过去农村城镇化在推进过程中个别地方政府由于过于急迫、方式不当,导致了侵害农民权益、无视村民意愿、上楼致贫等问题。城镇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单一依靠行政手段推进。中国农民数量庞大,不可能都涌入城市,即使将来城镇化率达到70%,还有4-5亿人仍然生活在农村。这是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正视的现实。

  中国村庄数量庞大但多数规模较小,尤其是西部地区的自然村庄,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对不适宜居住的村庄实行移民搬迁,合并过小村庄、建设乡村小镇将是未来发展方向。通过率先推进村镇建设、辐射带动周边区域村庄整合发展,是切合农村实际和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

  应当明确,乡村振兴战略下推进农村城镇化不是对以往村镇建设模式的简单复制,不是对自然村落的简单合并,更不是搞大拆大建,而是实现农村城镇逐步由单一“生活功能”转向“生产、生活、生态”多功能复合。

  西部地区乡村的发展不充分也不平衡,在乡村城镇化过程中需要把握好几个问题。在要素整合、外部环境变迁及社会需求驱动下,乡村地域功能、经济形态、空间格局和社会组织结构不断演化,需要构建村镇新格局,塑造村镇发展新主体、新动力。西部农村区域差异大、人口多,短期内将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资金都高效覆盖全部农村居民点既不经济也不现实。因地制宜采取小集中、大均衡模式是顺应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不错选择,也是解决以空心化、空壳化等为表征的“乡村病”的有效路径。对于一些不具备发展条件的空心村,应退宅还田还林、恢复生态,实施生态治理。西部复杂多样的区域条件造成了发展路径的差异性,因而农村城镇化应遵循地方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路径。此外,还需要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农村城镇化在缓解大城市人口和产业过度集聚、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融合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环境和资源双重约束下,西部地区急需通过转型创新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化村镇空间体系,促进城乡要素有序流动。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化农村发展软环境。强化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农民增收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加强“三农”智库建设。加大对优质农产品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农村商贸物流企业的税收优惠力度,提高农村城镇对资金、劳动力、技术的吸引力。创新投融资渠道,加大对西部地区发展的融资支持力度。二是打造小城镇特色产业,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挖掘开发利用自身特色资源,增强对生产要素的聚集能力,提升对周边的辐射带动作用。立足小城镇经济发展基础,确立主导特色产业,科学规划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政府的服务效能,强化城镇间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构建优势互补的城镇产业发展格局。三是促进要素科学流动,实现城乡融合。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是造成我国城乡失衡和农村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要构建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平台,实现土地、劳动力和公共服务等资源在城乡间有序流动和均衡配置,不断增强城镇对乡村的带动作用和乡村对城镇的促进作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四是推进农业现代化。推进农业技术进步,提高农业技术含量。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产品品质,促进农产品生产向优质产品转型升级。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加快产业化进程,促进企业集聚,延伸产业链条。五是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素质。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抓好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保障农民的受教育权。建立全覆盖的农村人才市场网络体系和农村各类人才信息库,为乡村振兴夯实人才基础。(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广西社会科学院)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强化 土地 农业发展 农民增收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