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六大模式确保实现脱贫目标


六大模式确保实现脱贫目标    农村新报讯 记者肖敏 黄艳平 通讯员王承鼎 实习生魏悠荻

    “王厚江养殖6头生猪,4只山羊,种植1亩药材和4亩杉树,产业收入近2万元,今年脱贫没问题。”1日,介绍贫困户王厚江一家的情况时,保康县过渡湾镇清滩村支部书记黄德明成竹在胸。
    像王厚江这样的贫困户得以脱贫的主要原因,得益于该县探索创新的直补到户、龙头带动、资产收益、入股分红、旅游带动、转移就业等六大产业扶贫新模式。
    据了解,保康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9489户83075人,计划2018年底脱贫摘帽。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将有7000户1.88万人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可实现脱贫。

    自力更生有奖补,农户脱贫信心足

    “苗子长起来了,日子有盼头了!”看着高岭上103亩齐腰深的杉树苗绿油油,保康县黄堡镇张家沟村56岁的黄清华和老父亲黄义祥,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由坐等政府救济到自力更生谋脱贫,今年他已领到6000元苗木补贴款,年底将获县精准扶贫产业到户奖补资金4000元。
    “他家今年脱贫没问题!”张家沟村支书秦大庭介绍,村里用销售木材的收入修通入户的环山公路,发展杉树林8000多亩。去年来,全村45户贫困户走上产业脱贫之路,种植杉木苗400亩。为确保贫困户稳定脱贫,村里拿出三成村集体林木收入进行保底分红。
    “为了帮助贫困户确定产业项目和规模,我们不搞 ‘一刀切’、不做 ‘统一要求’。”保康县委书记张世伟介绍,该县制定出台25类产业到户奖补政策和具体验收操作办法,单个产业奖补最高达到每亩4000元。
    奖补政策撬动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今年全县特色产业总面积突破80万亩,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面积达10万亩以上,其中新建茶叶、蓝莓基地各1000亩,核桃、药材基地各5000亩,油用牡丹基地4200亩。
    同时,为破解贫困户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问题,县财政专门拿出2000万元建立风险补偿金,与县农商行合作,按1:7比例放大,对贫困户提供“3年以内、免担保、免抵押、全贴息”的扶贫小额贷款。

    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脱贫靠山

    马良镇赵家山村二组黄土淌,光伏发电板熠熠生辉。“有了光伏发电,全村28户贫困人家,每年户均至少增收3000元。”贫困户周立鼎喜滋滋地说。
    这28户贫困人家有了产业,万一又有其他村民因灾致贫怎么办?“那不怕,村集体的实力也越来越强大。”赵家山村支书赵祥华说,该村除了有光伏发电扶贫项目外,还利用丰富的石材资源,引进鑫发石材、九州建材等企业参与开发,仅去年村集体收入就增加20多万元。
    除了发展村集体产业,该县还鼓励新型经营主体主动帮扶贫困户。“我们对帮助10户以上贫困户脱贫销号的合作社,每带动脱贫销号1户奖励1000元。”县扶贫办主任廖道明介绍,该县各贫困村因地制宜确立主导产业,推进茶叶、核桃、蓝莓、中药材、油用牡丹等产业基地建设,形成村村有品牌产业,户户有产业靠山的格局。仅核桃产业一项,全县种植面积已达52万亩,挂果10万亩,预计今年产干果500万公斤,直接带动农民增收2亿元以上。
    目前,保康通过村企共建、股份合作等模式,涌现出9个旅游新村,20个茶叶专业村,23个蔬菜专业村,80个核桃产业大村,19个烟叶产业大村,全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5家,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达到632家,现代特色农业基地达到80多万亩。今年上半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40亿元,按全县20万农民计算,人均达2万元。

    好山好水好观光,山民吃上“旅游饭”

    上个周末,游客们来了一拨又一拨,寺坪镇大畈村“常来尝鲜”农家乐老板龚光莲忙得不亦乐乎。大畈村是移民村,还是保康县重点贫困村。
    “寺坪水库水质优良,鱼类品质也很好,吸引了大量钓鱼爱好者。”寺坪镇委副书记刘玉宝介绍,大畈村乘着生态旅游试验区建设的“东风”,围绕山水大做旅游文章。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核桃 茶叶 牡丹 蓝莓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