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穷乡僻壤,今成绿色银行 农村新报讯 记者彭翠楠 通讯员欧阳长远 刘洪浩
18年前,利川小伙儿刘汉蓁出山打工:“家乡山好水好,但养不活我一大家子人!”
18年后,刘汉蓁归来,已是旭舟林农总经理,他以沙溪乡为据点,带领村民种植木本油料作物山桐子:“绿水青山是我家,这环境下种出来的山桐子产量高、品质好,亩收入可过万元。”
在产业扶贫指挥棒的指引下,利川的荒山,正在变成绿色银行。
资本与青山巧联姻
在黄石挖矿的刘汉蓁,发现故乡山上的山桐子可以提炼出优质食用油,立马打道回府,在沙溪乡培育了1100多万株幼苗,采取农民以林(耕)地入股、转租林(耕)地等形式发展基地,并形成了“613模式”:农民占股(得租金)60%、村集体占股(得租金)10%、公司占股(得利)30%。
而在总面积562平方公里的齐岳山上,宏吉林业投资近4000万元,由南向北依次打造水杉、日本落叶松、马褂木、柳杉、枫香、辛夷、美国红杉、车厘子这八大景观林基地。
资本与青山的“亲密接触”,让曾经“穷在深山”的乡亲们有了新出路,南坪乡塘坊村村支书吴晖说:“自与公司签约,村民已获得近30万劳务收入,每亩还有300元地租,比原来光种洋芋苞谷强多了!”
2年多来,3.8亿元的各类资金,就这样砸向荒山找“钱”途。这种“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联营模式,逐步使全市近百万亩宜林荒山变成绿色银行。
种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绿色决定生死”的发展理念,是林业扶贫的重要支撑,其蕴含的投资机会,吸引了刘汉蓁们“凤还巢”。
2014年初,国家发改委、环保部确立利川市为生物多样性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利川市委市政府抓住机遇,迅速拟定了与主体功能区相适应的发展目标:3年安排1亿元市级财政资金,造林绿化22.755万亩。市委宣传部和市绿化委员会联合发出倡议,要求全市人民种好“四棵树”:生态树、产业树、景观树、文明树。
2年来,利川市投入到育苗、造林、护林行动中的的林业市场主体已有近50家,多方合力超计划完成了国土绿化面积24.2万亩。绿化造林共带来1.3万多个就业机会,为农民直接增加收入近1亿元。未来3-5年,全市林业总产值、农民人均林业产值将分别可达到20亿元、2500元。
“四棵树”的衍生红利
林木资源增加,其相关的产业也得到发展。木雕和根雕艺术在利川蓬勃兴起,诞生了一批工艺大师。最有名的牟利忠,在中国根艺20年暨中国根石美术精品展览中,其作品《托起可可西里的明天》获“刘开渠根艺奖”铜牌,他本人也入选了“湖北省民间工艺技能传承大师”。现在的牟利忠,随便一件作品的起卖价都到了5000元以上。
11月1日,《湖北省碳排放权管理和交易暂行办法》正式实施,给绿色银行的业主们送来大礼包。“一亩标准林,3年后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20多吨,1‘吨二氧化碳当量’可获得市场补偿70元左右,每亩每年坐得‘碳汇’1400元!”这诱人的前景激励着利川人加快绿色发展的步伐。
作为这些绿色银行最大的 “业主”,利川市民人人得享“红利”:全年超过310天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如坐天然“氧吧”;两年多来,前来“洗肺”的游客累计已达2400万人次,带来超120亿元的旅游综合收入。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6-12-01/198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