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让青海农牧民抱团奔小康


    马忠是青海省祁连县野牛沟乡边麻村的一名“资深”放牧员,不同的是,他以前是为自己家里放牧,而现在成了边麻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专职放牧员。说起前后的变化,马忠很自豪,他说自己现在是领工资的人了。加入合作社之前马忠一直在家放牧,家中牲口少,草山小,劳动力少,收入得不到提高,生活困难。入社后合作社给马忠和妻子安置了相应的岗位,他是合作社的放牧员,妻子是挤奶工,工作认真,每月还能领到奖金。更让马忠高兴的是,加入合作社以后,放牧没有了负担,不用担心草料、草场不够,基础设施也比以前好,放牧比以前轻松了很多。

    通过几年的运行和生态畜牧业各项目的实施,祁连县野牛沟乡边麻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在经济、生态、社会等方面的效益逐步突显,集中养殖、订单销售、羊毛竞拍、转移就业等手段,使全村牧民人均纯收入不断增长。

    作为发展草原生态畜牧业的有力抓手,近几年,青海省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在全国牧区率先创出并实践了“股份制”、“联户制”、“大户制”、“代牧制”等牧业资源重组新机制,为保护草地生态、带动农牧民致富奔小康,发挥了积极的作用。7年来已建成生态畜牧业合作社961个,惠及牧民11.5万户,牧户入社率和牲畜、草场整合率均达到66.9%以上。

    说起加入合作社的收入,拉乙亥麻村五社社员索南扎西说:“我家里有6口人,3个劳动力,家里的牛、羊、草场入社后占52个股份(4000元一股),放牧工资收入达到47958元,奖金2000元、分红12960元,共计62918元。现在我们村的社员都认识到了成立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的重要性,特别是合作社的成立解决了一家一户想办却办不到的事情,在生产经营上替我们解决了投入不够、管理不好的问题。”

    一家一户小规模的牧业生产方式严重制约了现代畜牧业的发展,传统的粗放经营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有效提高了牧民组织化程度,使草地畜牧业逐步走上了集约化发展之路。全省883个纯牧业村已全部组建了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入社牧户占建设村牧户总数的63%,改变了过去牧区分散的经营状况,使草地畜牧业生产逐步走上了集约化发展之路,规模生产的优势逐渐显现。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探索出的“梅陇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发展,已成为全省组织化程度最高、群众利益连接机制最紧密、运行最规范的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所形成的“梅陇模式”成为全省生态畜牧业建设的首推模式之一。

    “梅陇模式”以合作社为载体推进集约经营、科学养畜、划区轮牧,鼓励牧民以草场、牲畜作价入股组建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实现资源综合利用,走出了一条增长方式和经营方式“双转”、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发展路子。

    目前,天峻县共组建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62个,实现牧区村社全覆盖,入社牧户3222户,占总牧户的84.9%;按照股份制形式流转入社草场872万亩,占可利用草场的38.2%;按照草畜平衡要求整合牲畜37.27万头只,占全县存栏牲畜的54%。

    据该省农牧厅畜牧处介绍,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统一组织的经营和技术服务,彻底改变了过去单家独户分散经营的模式,为牧业技术推广奠定了基础。2014年牦牛复壮面比2010年增加36万头、藏羊本品种选育面增加54万只;藏羊高效养殖技术示范推广,母羊在枯草期失重比传统放牧母羊减少8公斤,羔羊繁活率提高5%,羔羊6月龄活重提高14公斤~21公斤,加快了草地畜牧业发展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作为该省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曾经粗放的牲畜养殖方式和低下的畜牧硬件保障,使牧民长期承受牛羊死亡带来的损失。2011年,泽库县宁秀乡拉格日村利用政府的扶贫产业资金成立了生态畜牧合作社。如今,合作社养殖规模从72头牛扩大到1240只羊和1500头牛,全村入社率超过94%。就在三年前还是饱受贫困困扰的传统牧业乡的宁秀乡,今天集牛羊规模化养殖、饲草种植加工、粪肥发酵、乳制品加工为一体的生态循环综合畜牧体系已初步形成。

    该省农牧厅副厅长马清德说:“我省积极探索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率先探索出‘培植产业-转移牧民-核减牲畜-保护草场’的草原生态保护新机制,全省近千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应运而生,11万多牧户受益。”据统计,通过省级考评认定的50个示范创建社的牧民入社率、草场和牲畜整合率分别达到了82.6%以上,比全省平均水平分别高出近16%。50个示范创建社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速保持在20.1%,比全省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高千余元。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牲畜 畜牧 牦牛 草原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