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永生
“大蛋”是恐龙蛋,依托恐龙遗址园发展旅游业;“中蛋”是猕猴桃,依托野生资源发展特色果业;“小蛋”是六味地黄丸,依托山茱萸发展中药材加工业。盛夏时节,记者到河南省西峡县农村采访,他们用“三蛋经济”形象概括其产业特色。
记者在西峡县的乡村公路穿行,两边的猕猴桃园随处可见。在猕猴桃产业发展中,专业合作社的产销模式、农业高科技产品的推广应用,给人印象深刻。
黄狮村是个猕猴桃专业村,位于五里桥镇猕猴桃生态示范区的核心区域,2000年开始种,目前有3390亩,人均1.3亩。李小燕正在园子里为猕猴桃套袋,热得满头大汗。
“这棵树,能结多少果子?”“7年树龄的能结200多个!”
“你家种了多少?”“三亩六。”“一天套多少袋?”“五六千吧。”
“有人技术指导吗?”“一般每月都有一次培训。”
“培训啥呢?”“咋上架、咋疏果、咋喷肥、咋套袋……”
“喷什么肥?”“就是那个生命素。”“效果好吗?”“中!比不喷强多啦!”李小燕所说的“生命素”,是白羽永业科技服务站于2010年3月引入西峡的。目前,西峡县已有12个乡镇建立了类似的科技服务站,村级终端服务网点有69个,还在五里桥镇黄狮村、重阳镇富民猕猴桃合作社、丹水镇黄坪村成立了3个喷施服务队。
五里桥镇党委书记郑双成告诉记者,发展猕猴桃产业,启动环节靠行政推动,生产环节靠技术服务,销售环节靠市场运作。一亩猕猴桃初始投入要2700多元,从种植到挂果,4年才能有收益。所以新建果园时,每亩县里补500元、镇里补1000元。全镇猕猴桃发展的规划是,连片种植,形成百公里长廊、万亩园、万吨果。
黄狮猕猴桃示范园的生产资料统一采购,基地管理统一标准,采用“果、沼、牧”循环模式,推广太阳能荧光灯灭虫,套袋种植的果品达到绿色、生态、无污染标准。到2015年,全村猕猴桃进入盛果期时,人均收入将超过万元。
丁河镇种植猕猴桃也很多,有16个专业村、3个专业合作社;全镇种了1.3万亩,6580亩已挂果,还野生嫁接了3万亩,年产商品果1.2万吨,建有两座200吨的保鲜冷库,意在错峰销售。
记者来到丁河镇简村猕猴桃专业合作社,服务队正在果园里喷肥。合作社理事长李保成说,他是2000年开始种的,当初政府号召时,很多群众不太接受,生怕卖不出去。当干部,得带头,于是他就先承包来种,经过科学管理,专业技术以及配上永业生命素,产量也提高了。这几年,市场还不错,效益也好。老百姓看他尝到甜头儿后,就陆续要求种。现在村里一人有一亩。
“今年一亩地,大概能收多少钱?”“我这个就是平均产量,基本上就6000斤吧,万把块钱左右。”
“收入很高嘛!”“我们有标准化种植办法,全部都是无公害的。村里最好的,一亩收入能突破一万二。”
“有啥关键技术?”“哪个月干什么,都有流程表,还有技术资料,果园统一管理,统一施肥。比如,7月份就该套袋,可以提高果子品质、色泽,没有果锈,还能防病虫。”
简村目前有猕猴桃标准化基地2300亩,集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精品示范园1300亩,成为西峡县猕猴桃产业发展的典型。
重阳镇富民猕猴桃专业合作社,是一家集猕猴桃生产、农资服务、技术推广、培训、销售于一体的合作社,也是全省第一家省级示范社。富民合作社实行规范化种植与管理,在生产、购销、财务、分配等方面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内部制度,产权明晰、管理民主、分配公平。目前,有81户社员,经营果园420亩,猕猴桃产量达到300多吨,还辐射带动周边村组600多户参与产业化经营。
富民合作社与永业公司联合建立了永业农技培训学校,贾栓成既是合作社副理事长,也是农技培训学校负责人。他两手各举一片猕猴桃叶,向大家讲解:“同样是今年新长的枝叶,同样的部位,第六片叶子,你看用了生命素的,叶子大而厚、深绿,再看这没有用的,叶子薄、颜色发黄、还偏小。”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7-25/187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