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水电在开发与环保之间和谐发展


    新华社记者 于文静 王优玲 林晖

    十六大以来,我国水电实现量的突破,每年新增水电装机均超过1000万千瓦。2004年我国水电装机规模突破1亿千瓦,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到2010年我国水电装机规模已突破2亿千瓦,为保障能源供应、调整能源结构、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我国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方面的压力和责任越来越大,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水电的紧迫性愈加显现。水电作为我国目前可开发程度最高、技术相对成熟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在能源规划中有重要战略意义。

    纵观“十一五”,这是我国水电建设规模和建成投产机组最多的5年。龙滩、景洪、构皮滩、拉西瓦、小湾、瀑布沟等大型水电站先后建成,水电发展跃上新起点。如今,溪洛渡、向家坝、白鹤滩、乌东德等电站正在或准备建设。

    除了提供清洁电力外,水电建设以其防洪、交通、向下游补水、旅游、养殖、移民致富等综合效益显示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三峡工程,长江中游荆江河段防洪标准由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洪灾对人民生命财产威胁大大降低,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区1500万人口得到安全保护。

    如果说大的水电工程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那么农村“小水电”则宛如一颗颗“夜明珠”照亮了中国广袤山村,改变了亿万农民生活方式。农村水电开发区域多处于边远山区,水电建设使百姓出行更便捷,部分移民搬入乡镇和县城。

    近年来,我国重点实施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小水电代燃料、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等三项工程。目前,全国已建成农村水电站4.5万多座,装机容量6212万千瓦,年发电量1757亿千瓦时,解决了全国二分之一地域、三分之一县(市)、3亿多农民的用电问题。

    水电开发,移民工作和生态保护为重中之重。

    十年间,我国水电发展积极调整思路,不断探索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也不断探索移民工作的新思路。

    目前,有些问题已经得到比较有效的解决。通过对淹没耕地实行长期补偿,实现移民与电站利益共享,达到移民致富的效果;通过大坝分层取水、建设联合鱼类增殖站等辅助方式帮助河段原有鱼类生存和繁殖,将环保的内容由过去陆地上的植被保护发展到水下“看不见的保护”,等等。

    近年来,在环保团体和社会相关人士的建议下,政府搁置了包括怒江中下游、金沙江上的虎跳峡河段等争议较多的河流水电规划。2011年12月,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环保部下发文件规定,在对水电规划进行审查时,需审查公众意见的采纳情况及改进措施的有效性。

    当前,节能减排为水电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国务院《“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把在做好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基础上发展水电,开展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优先调度水电等非化石能源发电上网等措施正式纳入国家节能减排工作的具体行动。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可再生能源 鱼类 生态保护 气候变化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