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吕兵兵 通讯员 李峰
5月28日,4000台农机由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出发,浩浩荡荡向跨区机收第一站河南驻马店进发。接下来的一个月,6000多名农机手将辗转河南、安徽、山东、河北等地,行程上万公里。眼下,机收市场行情如何?农机手们有何感想?记者深入他们中间,听这些“铁麦客”聊聊心声。
机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今年带队参加跨区作业的高青农机安全监理站站长张洪介绍,他们今年还是按往年设定的路线走,第一站是河南省驻马店,第二站周口,第三站是商丘,之后返回本地作业。然后东进威海,另一路北上唐山,全程预计一个月。
田镇街道周家村农机手周作华,驾驶着一辆4LZ—2.5型收割机参与跨区机收。今年49岁的他,1998年起就开始参加跨区作业,是位地地道道的老麦客,光收割机就换了三台,从背负式到自走式,从上海50到潍坊麦客。“往前四五年是机收市场的暴利时代,那时候随便找个地方就够割一季,一年纯挣七八万,一台收割机两年就能回本。现在挣钱却越来越难。”
记者问怎么个难法?他说,一是这几年各地收割机的保有量猛增,小麦面积却没多大变化,机收价格上不去。今年小麦的开镰价是50元,比往年略有上涨,但估计总体涨幅不会太大。再是机收成本大幅增加,今年的柴油价格为7.57元,比2008年涨30%,人工费涨得更猛,现在雇个司机一个月约要6000元。
“跨区不跨省是今年出现的新现象。跨区作业是很‘熬人’的活,一些农机手选择在省内作业,除年龄因素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是他们留守的主因。”张洪说。
田镇街道冯旺村的董振增就是这样一位农机手。他打的算盘是,在外长途奔波,活不一定能接上,还要搭上工资、柴油。与其如此,倒不如在家经营自己的“根据地”。他们瞄准农机手走后留出的空档,重点选择山东省内的枣庄、济宁、菏泽、泰安、济南、胶东等地。这两天董振增正忙着对接老客户,联系新业务。“力争道路不远跑,收入不减少。”他笑着说。
赢得市场靠品牌和服务
当前,跨区作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作业成本上升,作业时间缩减,机收效益下降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我国小麦种植面积南北跨度大,成熟期集中,再加上麦收时节天气变化无常,客观上加大了各地的麦收压力。跨区作业不但有必要,还需再加强,那么如何在这样的竞争中更好地生存呢?
张洪说:“跨区作业是农业机械的一次大调整,大演练。市场法则是适者生存。小麦收割机功能单一,一年当中大部分时间闲置,只有合理流动才能发挥最大效用,当前最好的出路就是打造品牌,完善服务。”
高青惠青农机合作社麦客李华介绍,他们在合作社带领下,建立了一支省级明星服务队,在河南等地享有很高声誉,许多农户专等他们来收。“就因为多年的坚持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俺们到哪里都有活儿干,一季下来,比一般农机手多挣1000多元。”李华说。
同时,更好地配套服务成为了新趋势。李华介绍:“眼下,各地青壮年劳力大多选择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妇女老人难以应付眼下的抢收抢种任务。因此,俺们合作社推出了‘机收—运输—机播’新业务,深受市场欢迎。”
呼唤跟踪维修服务
俗话说,在家千般好,出门一日难。若问农机手外出作业最怕什么,他们会说,就怕收割机坏在半道上。
周作华说:“前年,一台收割机坏在半路,想维修,当地没有维修站,想换件,没处买,问生产厂家,得到的答复是机器过了保修期。就这样,这辆车错过了整个麦季。”
周作华说,作为一名老机手,外出时他会把一些易损易耗的配件带上,一些小故障自己也能排除。但一旦出大故障大事故,就需要专业人员处理。他建议农机部门提供农机跟踪维修服务,农机生产厂家要在小麦主产区更多地设店布点,也可搞一些委托服务。
此外,外出遭受的“刁难”也让人觉得委屈。麦客商思文说:“现在车多了,一些当地人欺生,干脆不让外地车进村。另外,个别农户虚报地亩数,给钱不够数。这样的情况每年都会发生,真让人无奈。”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6-20/185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