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兴化田中铺“秧毯”


    本报记者 沈建华 通讯员 袁开建 陈珍娜

    您也许见过各种颜色的地毯,但肯定不曾见过绿色的“秧毯”。

    5月23日,在位于江苏省兴化市钓鱼镇的万亩粮食高产示范方里,记者就看到了这神奇的“秧毯”。

    200多亩的“广场”上,排列着一块块整齐划一的长方形“格子田”,掀开一层覆盖的稻草和两层薄膜,呈现在记者面前的是一盘盘绿茵茵的水稻秧苗……

    镇农技站站长李德剑告诉记者,这是专为机插秧培育的秧苗。两层薄膜是为了保温,一层稻草是为了防止暴晒伤苗。秧苗育在1568平方厘米的塑盘上,每盘450株。由于全部采用“基质”育苗,插秧时只要将塑盘里的秧苗像地毯那样一卷,安放在插秧机上便可以操作。老百姓简称其为“秧毯”。

    问及这“秧毯”是怎样编织的,李德剑讲起了制造的过程。传统的育秧是将种子播在土壤表层。随着机插秧的推广,他们采取塑盘加营养土的方法育秧。营养土育秧与传统的育秧相比,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但根系不易集结,上机栽插时,往往容易“散棵”,秧苗利用率不高。去年,包括他在内的市农业专家们研究出“基质”育秧的新技术,成功地解决了根系不容易集结的问题,且运送起来更加轻便。“基质”是采用沼气渣、酒糟、食用菌下脚料等,加部分晒干的有机肥配比而成,相当于一个育秧的“集成块”。废物派上大用场,一下变得抢手起来。一些育秧工厂不惜花重金在媒体上打出广告,收购这些昔日的“垃圾”。

    去年,他们把这项新技术在万亩粮食高产示范方里进行推广,经省农委组织的专家验收,平均单产754.3公斤,最高产田块达850.2公斤,位居全省榜首。

    为了让这项新技术惠泽更多的农民,他们成立了钓鱼镇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与4000多户农民签订了服务合同,总面积达1.8万亩。从育秧到插秧由合作社全权代理,全程提供技术指导,实行一条龙的“保姆式”服务,农民们每亩可节约成本70多元。合作社还采取分批育秧的方法,根据不同的作物、田块提供适龄的壮秧,防止秧龄短先天不足和“超龄秧”僵苗不发。

    据兴化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沙安勤介绍,兴化市今年有100多个机插秧公司,为51万亩水稻田提供优质的“绿色秧毯”。由此拉动全市机插秧率达到近40%,比上年提高9%。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粮食 育苗 水稻 种子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