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峰
男,壮族,1963年8月出生,广西环江县人;1983年12月入党,1984年7月参加工作,工学学士,经济学硕士;现任中共阳朔县委书记。
主持人:本报记者 徐恒杰
嘉宾:广西壮族自治区阳朔县县委书记 谭峰
广西阳朔,一个传统的农业县,由于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以第一、第三产业(旅游业)为主导的生态型县域经济典型。在这种经济模式下,阳朔县委、县政府要求全县干部把百姓利益放在首位。县委书记谭峰告诉记者,作为一个县委书记,他有责任和全县干部一道帮助当地农民获得发展的“第一桶金”,而在实际工作中,他也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促进农业农村发展上。今年3月底,记者在广西采访期间约请到谭峰书记谈谈推进农业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经验和体会。
主持人:感谢谭书记作为嘉宾接受访谈参与我们的对话栏目。提出有责任带领全县干部帮助当地农民获得发展的“第一桶金”,我认为非常有意义,也非常感兴趣,请您首先谈谈这个观点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嘉宾:一个地方的发展好与坏,最根本的是看这个地方的人民群众是否过上好日子。阳朔以加快发展为主题,在围绕打造世界级旅游胜地的同时,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视“百姓富起来”为最大的民生。
阳朔31万人口中,近26万住在农村。目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他们缺乏资本金,很难快速发展,县委县政府有责任带领全县干部帮助农民获得发展的“第一桶金”,促进他们尽快富裕起来。我们阳朔县委、县政府近年来围绕破解“加快发展与科学保护漓江”、“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难题,坚持“三个真”:——即把农村工作搞上去才是真本事、把好事做实才是真功夫、把对百姓的承诺兑现才是真党员,——以此引导全县党员干部把工作重点放在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取得了一些成效。
经过辛勤努力,阳朔干部群众不仅实现了“旅游富民”,更生动地诠释了“农业也能富民”的真谛。如今,阳朔农民群众“家家有产业,人人有事干”,大多数农民用勤劳与智慧打破了千百年来“农业只能饱民,却难富民”的悖论。
主持人:对阳朔大多数农民来说,增收致富的“第一桶金”是什么?目前有多少农民获得了这样的“第一桶金”?
嘉宾:有人说,“中国旅游名县”阳朔的老百姓只能靠吃“旅游饭”。殊不知,金桔产业近年来对我县农民增收贡献占“大头”。阳朔出产四大名果:金桔、沙田柚、板栗、杮子。种金桔在阳朔有上百年历史。金桔过去之所以没富民,主要是技术粗放、品质差。2001年开始,县里开始推广避雨、避风、避寒的“三避”技术,不仅解决了落果和糖化时间不足等问题,还延长了金桔在树上的保鲜期。金桔俏销了,农民种植积极性空前高涨,每年以上万亩速度扩种,目前全县种植面积达10.8万亩,去年产值超过10亿元。主产区“百里新村”涵盖阳朔、白沙、兴坪、葡萄4乡镇,沿线有三万多农民靠金桔产业发了财。上千户人家中的绝大部分村民都住上了小别墅,开上了汽车。如今靠种植金桔致富的农民百万富翁层出不穷,大量涌现。今年,县里正在其他乡镇推广种植金桔,到2015年,全县种植面积将达18万亩,产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将超过1.5万元。农民富起来后,又好又快加速发展的“第一桶金”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主持人:阳朔县把金桔生产作为振兴山区经济的出路,县委、县政府为此做了哪些促进工作?
嘉宾:保护好农民依靠诚实劳动致富的积极性,为他们创造条件,带动他们获得致富技术,让农产品真正实现商品价值并得到理应得到的收入回报,这些都需要党委和政府为农民撑腰。我们县委、县政府在实施“农业富民”中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为农民发展生产创造好的环境,包括修好路、整治规范农产品交易市场秩序;二是为农民无偿提供发展生产的技术服务,比如金桔种植的“三避”技术、滴灌技术和防虫丰产技术等;三是为农民营造与市场对接的良好环境,比如,阳朔每年借“渔火节”召开金桔、苗木花卉等农产品交易会,把外地客商请到阳朔,让客商与农户“面对面”。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5-19/183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