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沈建华 通讯员 袁开建) 新闻工作者“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如何长期化、常态化?5月12日,本报在江苏创先争优先进村——兴化市戴南镇董北村建立的采访调研基地举行揭牌仪式,为“走转改”建立长效机制探索新路。
董北村是江苏省委创先争优办报送的先进典型。5月9日,在中央创先争优办与本报合办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创先争优先进典型风采”专栏中,本报曾作深入报道。村党委书记张文德先后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省劳动模范、省优秀村党组书记等荣誉称号,被人民日报、农民日报等多家中央主流媒体评选为2011年度中国农村新闻人物。30多年来,张文德同志把带领群众共同富裕作为工作宗旨,营造全民创业的良好氛围,把一个贫穷落后的村子建设成全国文明村、国家生态村、苏中第一村,享有“江南有华西、江北有董北”的美誉。2011年全村实现总产值45亿元,集体纯收入1438万元,人均纯收入30006元。该村勇于担当、敢于负责的艰苦创业精神,勇于争先、敢于率先的不断进取精神,不屈不挠、百折不回的韧性战斗精神,勇于自省、突破自我的改革创新精神,为民服务、让民监督的民主服务精神和亲和包容、和谐共富的文明共建精神,不仅成为该村科学、持续、快速发展的原动力,也成为新闻工作者“走转改”丰富的精神营养。
为此,本报在全国60多万个行政村中,首次与董北村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把新闻编辑、记者和报社工作人员深入“走转改”长期化、常态化固化为一种长期坚持的学习体验、采访调研制度,报社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基地派出新闻工作者,特别是年轻的编辑、记者,来村体验生活,了解民情,调研课题,促进作风和文风的根本转变;报社与村同时实行互动:为办好报纸,报社拟聘村干作为“基层编委”,让农村基层同志参加办报、评报;村子发展中的疑惑和难题,报社也通过组织有关专家有效的决策咨询等形式,为村子释疑解惑,明晰发展路径。
此种“走转改”机制的建立,得到江苏有关方面领导的肯定和支持。出席揭牌仪式的省、市、县农口、宣传和组织部门的负责同志,均给予了良好评价和热情赞赏。江苏省委农工办副主任诸纪录说,农民日报这种重视基层、尊重基层、服务基层的精神和做法,值得提倡;把编辑、记者的采访调研基地建到村,本身就是“走转改”的一种具体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