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范学忠
3月20日上午,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从哈尔滨国际会议中心412会议室传出,由中国种子协会与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共同召开的2012第二次玉米育种创新战略合作座谈会正在这里举行。
11时整,会议主持人、黑龙江垦丰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显辉宣布,部分种子企业代表与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共同签署玉米育种创新战略合作计划。会议进入最耀眼的时刻。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育种室主任郭庆法和首席科学家张世煌与河南秋乐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继军、黑龙江垦丰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郑百义、安徽荃银高科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勤、北京德农种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占勇、北京屯玉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侯云鹏、新疆康地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树林、山东莱州市金海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晓林、北京联创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义波、甘肃省敦煌种业股份董事长王大和,一同进入签字席。与会代表共同见证了这个具有深远意义的举措。
一个最具潜力的行业
目前,玉米已成为我国第一大作物,种植面积达到5亿亩。玉米是重要的饲料作物,关系着畜牧业的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所依赖的化石能源逐步减少,大幅度增加了对玉米的需求,玉米是高产作物,关系着我国粮食供给的总量平衡,更关系着国家的粮食安全。据了解,玉米已成为商品化率最高的作物,行业竞争态势最强。在我国整个种子产业当中,玉米种业的市值和利润是最大的,同时也是竞争最激烈的。这表明我国玉米产业和种子产业所面临的发展空间最大,是最有作为的一个领域。
一个国家成熟的科技研发系统与相关产业应该是上下游互补关系,而以往我国农业科研与种子企业却形成竞争关系。这种竞争关系抑制了企业的商业化育种研发,抑制了企业对研发与创新的投资积极性。而科研单位也弱化了创新能力,形成上下一般粗低水平重复的局面。
刘显辉对记者说,现在几家大的跨国公司都进来了,挑战是全方位的。竞争对手的强大需要我们联合起来,迎接挑战。
一个最有实力的团队
国务院关于加快我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育种由科研单位为主真正向种子企业为主转变,是我国种业发展的历史性转折。多年来,科研单位培育了大批新品种,也培养了大批种业科技人才,为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育种研究室主任郭庆法告诉记者,我们这个体系,集中了我国玉米育种最有代表性的优势单位,包括9名岗位专家以及所依托的7个单位、50个试验站、251个示范县,具有多学科协同研究优势、育种人才优势、技术优势、种质资源优势,拥有较庞大的品种测试网络和品种示范推广优势。不仅在育种与种子研究方面为合作企业提供共性技术和个性技术服务,同时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中的栽培、植保、农机、产业经济等专家还能够在玉米产业各方面、各环节给予技术支持和帮助,这是企业自身和任何一个科研单位难以做到的。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与部分种子企业,联手打造玉米育种创新战略合作平台,旨在协同创新机制,整合科技资源,提高商业育种效率和种业的创新能力。
一次最有远见的合作
中国种子协会自始至终积极推进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与部分种子企业施行育种创新的战略合作计划。杨军副会长高度评价这个合作行动,认为,这是贯彻落实国务院8号文件精神的具体实践,是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种业技术创新和发展现代玉米种业的重要举措,是破解科研与生产脱节、资源分散、创新效率低、单位间封闭等问题的有效途径,必将进一步推进我国种业加速提升育种研发能力和水平。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世煌向记者谈到,从去年6月开始,我们就分别在太原、青岛和重庆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贯彻落实国务院8号文件,推动玉米科企战略合作平台建设。今年2月15日,又在三亚组织召开了玉米产业技术体系与种子企业合作对接研讨会。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提出了“集团对集团”的合作模式,即以育种研究室人员和育种实力强的综合试验站为核心,面向国内优势种子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帮助和推动国内优势企业建立育种研发体系,提高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首先是公益性原则,帮助企业解决重大关键和共性技术。其次是提升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帮助企业进行育种研发的顶层设计,培训新技术人才,开展信息服务。这些是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的公益性职责。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3-26/180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