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本报记者 张培奇

    “加强对农民工的人文关怀和服务,着力解决农民工在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让农民无论进城还是留乡,都能安居乐业、幸福生活。”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的殷切要求,在信阳农民身上得到了充分演绎。全国人大代表、信阳市委副书记、市长郭瑞民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讲述了信阳是如何下好劳务输出这盘棋的。

    信阳的劳务输出始于上世纪80年代,人多地少的矛盾让不少农民开始走出家门,依靠吃苦耐劳和聪明才智,这些老区农民在改革开放的政策引导下很快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走上了致富路。劳务输出产生的经济热潮和致富效应引起了信阳市委、市政府的注意,能不能把劳务输出作为一项富民强市的产业做大做强呢?

    郭瑞民介绍说,为了确保劳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信阳市围绕劳务经济制定了一整套有效措施,服务劳务经济的“金手指”工程迅速成为信阳市重点发展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被列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

    为了加大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信阳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立培训基地和培训机构,加大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全市建立了18个多工种的培训基地,每年培训外出务工人员20万人以上。1998年以来,各级就业培训机构共培训外出务工人员已达70多万人次,占全市务工人员总数的30%左右,实现了每年“十万技工出信阳”。同时积极开展技工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免费转岗培训,对外出务工人员分层次进行培训,满足了外出务工人员不同层次的需求。

    另外,针对外出务工人员维权难的问题,信阳实施“双向维权”,在全国首创“源头建会、属地管理、联合互动、双向维权”的工作机制。从2002年开始,信阳在全市开展了建立农民工工会行动,并在此基础上实行农民工“流动会籍”制度。农民工在外,就是当地会员,遇到难处可寻求当地工会组织帮助解决,回到家就是家乡会员,由县、乡工会联合会负责维护其合法权益。

    同时,信阳市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找准市场定位,确立了“一县一品”的品牌战略,“新县涉外”、“商城缝纫”被列为河南省知名劳务品牌,罗山的涉外劳务,浉河、平桥的建筑劳务,固始的柳编、银针,息县的保安,潢川的园艺,光山的充绒,淮滨的电焊等也颇有名气。

    据统计,2011年信阳全市外出务工经商人员247.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1%,占全省外出务工人数的12%;全年劳务收入260亿元,占全省年度务工总收入的15%,占全市GDP的21%,占全市当年农民纯收入的一半以上;出国务工13474人,占全省国外务工人数的近1/3,年创汇突破1亿美元。全市累计务工返乡创业24654人次,总投资近百亿元,带动就业近30万人,年产值74亿元。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劳务输出 外出务工 可持续发展 技能培训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