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东昌府:一个文化惠民样本


    本报记者 程鸿飞 通讯员 孟昭福 孟庆剑

    一鼓二锣三弦手,梆子手钹共八口,弦音一出戏开场,村民演出乐村庄。冬日的午后,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朱老庄镇杜庄村夕阳红文艺表演队的23位老人齐聚村文化大院,在队长李兰云的带领下,唱起了自己编写的豫剧小调,引来近百名村民观看。

    一个有着60多万农民,刚刚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的农业大区,百姓乐的不仅是生活的富裕,还有精神的满足。“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现代文化的对接塑造,文化资源的盘点转化,这些文化发展的组成要素如何在农村体现?东昌府区踩住‘育’、‘乐’、‘富’三个点,完成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漂亮起跳。”东昌府区委书记李小平说。

    文兴风,育出万民新貌

    “沙王庄村詹春芳,孝老敬亲好媳妇,病榻床前伺丈夫,端水洗脚顾公婆,二十年来如一日,省级模范不虚传……”1月10日上午,在道口铺办事处高马社区文化大院,社区文艺队正排练八角鼓唱词《好媳妇詹春芳》,区文化馆老师黄玉松从一句唱词、一个动作入手,手把手地教,队员们听得认真投入。

    为让农民从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乡村文化中受益,该区一方面组织文艺队伍对东昌木板大鼓、八角鼓、山东琴书等传统曲艺进行整理,另一方面积极鼓励、组织60余个有条件的“庄户剧团”用传统曲艺形式自编自演,宣传身边健康向上的新人新事,《到咱村来看看》、《好二嫂杨秋凤》等520多个节目受到群众欢迎。

    斗虎屯镇郇庄郇广灿和邻居关系曾一度紧张,看了木板大鼓《对门》后,主动和邻居郇广友和好;侯营镇田庄村民田庆友过去爱赌小钱,看了山东琴书《戒赌》后,贷款建起了蔬菜大棚,靠勤劳建起了新房……正是在这种浓郁的乡村文化熏陶下,近三年,该区在“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中,被评为“十星级”文明户的比例上升了20%,区级文明户达到了80%以上。

    艺出乐,带来千家欢颜

    “走,到咱村文化大院扭秧歌去!”每到农闲时节,梁水镇拐里王村的一些村民,便自发到村文化中心扭起欢快的秧歌,整个大院锣鼓喧天,唢呐、电子琴齐鸣,村里男女老少尽情舞蹈,尽情娱乐。

    近年来,该区倾力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在农村全面推行“一网、一院、一队”建设,普及远程教育网,建设了240多个农村文化大院,120多个农家书屋。同时积极组建文艺队伍,成立了作家、书画、民间艺术等8个协会,目前全区农村有400多名“乡土艺术家”、263支文艺队。

    乡村文化,农民是主角。东昌府区让“下里巴人”谱曲,“土泥腿子”登台,每年坚持举办新农村文艺汇演活动,年演出2000多场,老百姓自己的原创作品达1200多件,占到总数的60%以上,参与演出群众2万多人,现场观众40万人。

    乡村文化还点燃了农民创作热情,凤凰办事处农民王玉厚、聂丙元,短短一周即创作出吕剧、锣鼓说唱、秧歌表演唱等不同表演形式的作品8篇,深受百姓欢迎。

    业生财,富起一方百姓

    最近,沙镇皋冯村村民马刘姐家喜事连连:不断有客户专程来订“东昌古锦”——纯棉手工花纹布作为新年礼物,青岛外贸竟然给她转来一个来自法国的“订单”!“俺这土生土长的‘土布’要出洋啦!”马刘姐高兴得眉飞色舞。目前,仅沙镇就有260多名妇女从事粗布纺织,年纯收益500多万元。

    手工织粗布巧夺天工,刻画葫芦惟妙惟肖,编织牛筋腰带花样繁多,泥烧蛐蛐罐造型别致……发展文化产业,找好载体是关键。东昌府区从传统工艺产品的传承创新入手,深挖内涵,创新工艺,使传统工艺迸发出新活力,来自海内外的订单如雪片般飞来,文化产业前景一片大好。

    葫芦雕刻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该区成立葫芦专业合作社,目前该区种植总面积达6000多亩,葫芦生产和加工企业60余家,年产葫芦6000万个以上,还出口到美国、加拿大、日本等10多个国家,年综合效益10亿元。

    凤凰工业园张飞村村民梁成贵潜心研究牛筋腰带产品改型难题,发明了“乾隆带、五龙带、金钱花”等系列腰带,组织农村留守妇女500多人从事牛筋腰带加工,年产腰带10万余套,自己在创收的同时带动妇女年人均纯收入1.6万元。道口铺办事处郭太兴等人悉心钻研蛐蛐罐烧制技术,其蛐蛐罐观若碧玉,抚若童肌,产品畅销海内外,年产值上千万元。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八角 转化 载体 蔬菜大棚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