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波艺术团的小品《孙媳妇过门》,以正确处理婆媳关系为题材,通过幽默的艺术处理,寓教于乐,深受农民群众的喜爱。一次演出时,一位长年受儿媳妇虐待的老人含着眼泪走上台,说“演得太好了”。他儿媳此刻也在台下,为自己以往的行为感到羞愧,并从此改正了错误。
72岁的张桃初是洞庭渔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先后指导组建民间艺术团体13个、弟子300余人。
地方戏是最受观众喜爱的节目类型之一。
农民艺术团的演员虽然都是业余的,但是他们的演出却是具有专业水准的,许多节目已经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
乡村留守老人是忠实观众,老人们看一次、乐一回。
艺术“大篷车”穿梭于洞庭湖畔的乡村小路。
草坪镇兴隆街村农民正在排练节目,引来不少观众。
本报记者 刘刚 文/图
“列位听我说,劝媳又劝婆,上慈下也孝,家庭才安乐……”这充满韵律的方言说唱、诙谐幽默的道白,来自曲艺双棒鼓《劝婆媳》。一曲未终,乡亲们已听得如痴如醉。这是2012年新年伊始,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草坪镇农民艺术团正在演出。
一台小型厢式货车、一个流动舞台、十几名农民演员,在美丽的鱼米之乡洞庭湖畔上演着一台台精彩演出,以全新的视角诠释着和谐、繁荣、发展。
杨波艺术团团长黑杨波告诉记者:“我们团只有十个演员,但是可以演出四十几个节目,包括流行音乐和时尚歌舞、小品、杂技、魔术以及常德丝弦、双棒鼓、洞庭渔鼓等民间传统曲艺等,仅小品就可以演十几个,我们每个演员都是多面手,身兼数职。”
黑杨波,草坪镇兴隆街村农民,他是艺术团的团长,还是司机、演员、音响调音师和乐手。他说:“我家有十亩地,我们团里的演员都是当地的农民,我们脱了演出服就是农民,穿上演出服就是演员。”“忙时下田干活,闲时搭台表演”是草坪农民剧团的真实写照。
72岁的草坪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洞庭渔鼓传承人张桃初告诉记者:“唱农民自己的腔,说农民自己的事。这就是农民剧团受欢迎的原因。”这些由农民自发形成的“草根”剧团长年行走于洞庭湖畔的田间地头、农家小院,绝大部分节目也由农民自编、自导、自演,这种以“自己搭台、演自己身边的事、唱自己心中的歌”为特征的演出形式,以及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演出内容,深受广大农民群众喜爱。
据了解,草坪镇现有农民艺术团30支,600余人的演员队伍,每个艺术团年均演出300多场,观众达100万人次,演出收入近1000多万元,辐射常德市及周边市县,有的甚至被邀请到湖北、江西等省演出。“城里的剧团演一场至少要5000元,而我们演一场只收1000多元。”在草坪镇小有名气的农民剧团团长王志松告诉记者,他的团一个月演出40场以上,每月收入为5万多元。剧团成立11年以来,名声越来越大,演出的日程已排到了龙年正月。
“衣食足,兴歌舞;日子旺,锣鼓响。”
蓬勃兴起的农民剧团不仅丰富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在宣传中央政策、推进农村社会和谐、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草坪镇党委书记丁克刚说,“草坪歌舞”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加油站”,农民精神生活的“净化池”,干群关系的“黏合剂”。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1-14/177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