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沟渠水是如何变成“生财水”的


    玉泉岗,多坡多岭一片岗;

    十年九载闹水荒,丰收没指望;

    放水百人挤在堤,干部心里急,群众心里气;

    解决矛盾磨破嘴皮,还是白费力。

    这是湖北当阳市玉泉办事处玉泉村多年前流行的一首歌谣。近日,笔者来到这里却发现:坡前岗上,清清的水通过四通八达的沟渠流向了广阔的田野,丰收的喜悦写在农民脸上。62岁的农民许寿山说:“十年九灾变成年年丰收,功劳要记给农民用水者协会。”

    每天,许寿山都要沿着水渠走一遍,破损处,他就修一修、补一补。像许寿山一样,东风三干渠农民用水者协会的3543名会员,照看着4.3万米的渠道。“以前,渠道的产权是国家的。‘两工’取消以后,水渠有人用、无人管,毁坏严重,长出的杂树碗口粗。”协会主席黄立方说,“水费贵,又放不到水,矛盾纠纷不断,老百姓意见很大。”

    2000年,用水者协会成立。该市实施产权过户、管理权下移,将支、斗渠以下水利设施的产权移交给协会,由协会进行资产管理,并负责水渠的管理维护。协会成立当年,就组织会员疏通渠道1.5万多米。虽然当年遭遇旱灾,但有了修整一新的渠道作后盾,农民却大获丰收。许寿山对此记忆犹新:原来每亩水费80元,还放不到水,现在每亩30元,用水不用愁,丰收有保证。

    实实在在的用水实惠,让农民们更加拥护协会的工作。玉泉山有一股泉水,与协会所属的玉泉水库因有一山之隔而白白流入了长江。2006年,协会组织按1亩田1个工,用水户共投工1900个,打通了引水隧洞,每年可增加蓄水能力80万立方米。“两工”取消后,多少年都没出现这样众人修水的场面了。黄立方说:“水渠是农民自己的,农民就把修渠、管渠、护渠当作自己的事来做,把事当事。”

    用水者协会是农民自己的组织,要想农民服气,就得公平公正。协会用制度管事,做到权责明确,让每个用水者都明白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协会共制订完善了六大用水制度,并增设了监事会。村民刘云武是玉泉水库的护堤员,他算了一笔账:砍草100元,严禁堤上放牛200元,治理小型塌方200元,参与防汛抗旱300元,完成这些职责,协会每年奖励800元的管护费。协会还把渠道分段,包给用水户负责日常维护。谁损坏渠道,谁负责维修;不想出工,就按任务的1.2倍出资,由协会负责维修;哪个农户拖欠水费,所在小组都不能用水;渠道管护得好,年终给予500元奖励。11年来,他们完成协会骨干渠系衬砌1.1万米,建设末级渠系1.9万米。渠道引水能力提高到两倍多,水利用率从30%提到75%。用水户从1271户增加到3543户,灌溉面积从6192亩扩大到2.5万多亩。

    采访时,正赶上黄立方同台湾的一家鱼类养殖加工企业谈判。“我们准备与他们合作,养殖‘台湾黄金鲷’等名贵鱼,同时,可以把协会的部分闲置房租赁给他们做加工厂房,增加协会收入。”黄立方说,“协会的日常运作都需要钱,协会必须要有自我造血功能,才能持续发展。”

    站在玉泉水库的大堤上,黄立方说:“政府将玉泉水库等6座水库的使用权转让给协会经营,协会还租赁荒山30多亩,兴建鱼池20亩,并积极推广会员的节水技术,开展农资、农产品销售及服务,使协会具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对玉泉水库每年多增加的80万立方米水,黄立方也打起了“小算盘”:在保证灌溉用水的前提下,协会向90多个养殖户“卖水”。他还把这些人组织起来,成立了用水者协会下的养殖分会,协会统一销售饲料、鱼产品等,每年可增收5万多元,一库“死水”变成了“活水”、“生财水”。协会对各类政府的补贴项目,投资在5万元以下的小工程,尽量由协会组织施工。如今协会不仅还清了1.5万元债务,每年还有10余万元收入。

    (宋均教 王涛 丁远国)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立方米 农民用水者协会 干渠 斗渠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