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科学认识和防范黄曲霉毒素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主任 何计国

    编者按

    日前,国家质检总局通报的福建长富纯牛奶(2011年10月8日生产)和蒙牛四川眉山工厂产的纯牛奶(2011年10月18日生产)被检出黄曲霉毒素M1超标,霉变的饲料被认为是毒素源头。除牛奶等动物性产品外,黄曲霉毒素对粮油食品的污染也广泛存在。如何科学认识以及防范黄曲霉毒素污染?本版特约请专家撰文,对此进行科学解读。

    黄曲霉毒素作为一种霉菌毒素,是粮食在未能及时晒干及储藏不当时产生霉菌的代谢产物,广泛存在。因其具有很强毒性和致癌性,在国家食品标准、饲料标准中都对此设置了严格的规定。在日常生产和消费中,可以采取相应措施降低毒素污染,公众无须恐慌。

    黄曲霉毒素具有强毒性和致癌性

    上世纪60年代,英国发生10万余只火鸡死亡事件。研究者发现,用作饲料的花生饼中存在霉菌,霉菌产生的有毒代谢物是导致鸡只死亡的“罪魁”。这一产毒的霉菌就是黄曲霉,这种毒素就被命名为黄曲霉毒素(aflatoxin,AFT)。

    作为香豆素环和二氢呋喃环的缩合物的黄曲霉毒素,已被发现有17种异构体,包括B族、G族和M族。B族是指能发出蓝色(Blue)荧光的黄曲霉毒素,G族是能发出绿色(Green)荧光的黄曲霉毒素,M族是指经过代谢(Metabolism)后的黄曲霉毒素。其中,黄曲霉毒素B1是毒性和致癌性最强的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对粮食食品的污染非常广泛,按污染的几率可以分为三等:花生及其制品、玉米最易受污染,其次是棉籽、大米、小麦和大麦,大豆不易受黄曲霉毒素的污染。在我国,长江沿岸以及长江以南等高温高湿地区黄曲霉毒素污染严重。动物性食品中也可以检出黄曲霉毒素,主要是动物在食用了含有黄曲霉毒素的饲料后,以代谢形式出现在动物体内。研究表明,黄曲霉毒素M1在动物体内的分布以肝脏含量最高,肾、脾、肾上腺以及乳汁中亦可检出,有极微量存在于血液中,肌肉中一般不能检出。

    黄曲霉毒素溶于油和氯仿、甲醇等有机溶剂,但不溶于乙醚、石油醚和己烷,也不溶于水。耐热,加热到280℃时才发生裂解而破坏,一般的烹调加工很难将其清除。在中性、酸性溶液中很稳定,在强碱性溶液中,能迅速分解,产生钠盐,但在酸性条件下又能形成带有荧光的黄曲霉毒素。

    对人体健康而言,黄曲霉毒素可以损伤肝脏,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黄曲霉毒素B1的毒性为氰化钾的10倍,为砒霜的68倍。一次大量摄入,即可引起急性中毒;连续低剂量摄入,则可引起慢性中毒。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所已将黄曲霉毒素认定为1类致癌物,即人类致癌物。

    我国黄曲霉毒素限量标准不低于国际

    针对饲料、食品中可能存在的黄曲霉毒素污染,我国在饲料、乳品、食品安全等方面均制定了具体的标准。2004年4月1日起实施的《饲料卫生标准》(GB13078-2001)中就有针对玉米、豆粕及不同喂养对象的浓缩饲料、补充料的黄曲霉毒素B1限量要求。2010年,卫生部公布了国标《乳和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M1的测定》(GB5413.37-2010)。卫生部还于2011年10月20日颁布实施了新的《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2761-2011),参照国内外相关标准,针对黄曲霉毒素B1、黄曲霉毒素M1,修改了限量指标和检测方法。例如,黄曲霉毒素B1的限量指标为玉米、花生、花生油、坚果和干果(核桃、杏仁)≤20微克/千克,大米、其他食用油≤10微克/千克;黄曲霉毒素M1在乳及乳制品中限量为0.5微克/千克(乳粉按生乳折算)。

    国际上,一些国际机构、国家和地区也对黄曲霉毒素设置了相应标准。例如,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95年制定的食品黄曲霉毒素最高允许浓度为15微克/千克。美国规定人类消费食品和奶牛饲料中的黄曲霉毒含量不能超过15微克/千克,人类消费的牛奶中的含量不能超过0.5微克/千克。欧盟国家要求人类生活消费品中的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不能超过0.5微克/千克。

    可见,我国对黄曲霉毒素设置的标准并不比国际标准低。为防范黄曲霉毒素对农产品、食品的污染,有关政府部门在要求企业严格自检的基础上,也适时开展相关检测。例如,农业部2011年下达的2011年全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计划中,就要求对生鲜乳收购站抽取600批次样品,开展对黄曲霉毒素M1的监测。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毒素 粮食 霉菌 饲料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