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进城以后的日子……


    本报记者 张五四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建起了一座新城,叫康巴什。外界曾经称其为“鬼城”,言外之意是说花钱建了一座空城。不久前,这个说法又有了新的含义——因为民间借贷偿还问题,该市经济面临崩盘。在这个“引发争议”的城市里,更引起本报记者关注的是,这里原来农牧民的生活又受到了怎样的影响?

    站在被说成“鬼城”的康巴什新区中心广场上四望,造型各异的国际会展中心、博物馆、图书馆、歌剧院、体育活动场馆等宏伟而大气……高楼鳞次栉比,街道宽阔洁净,一座座具有民族特色的大大小小的雕塑镶嵌其间,更是增添了独特的色彩,处处都显示出一派国际大都市的感觉。

    了解康巴什的人都知道,这是一座崛起于荒漠上的新城。而更神奇的是,新城把相距26公里的东胜区(原来市政府所在地)和十几公里的伊金霍洛旗政府所在地连了起来,形成具备百万人口居住的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如今,这里已初步具备当初规划的生态、和谐、宜居的城区理念,到目前,康巴什新区已完成固定投资500多亿元,累计实现财政收入23.9亿元,年均增长95.7%。截至2011年年初,开工建筑面积843.2万平方米,建成312.5万平方米。一批高质量的住宅小区、行政机关、商务办公、酒店商场、学校医院等已经投入使用。建成区面积达32平方公里,加上东胜和伊旗所在地,建成区面积已达120平方公里,全市城市化率由54%提高到70%。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和51个市直机关以及10多家企业总部搬迁入驻。

    驱车逛新城,我们看到中心广场、“六大文化建筑”和“七大公园”等标志性工程都已建成,利用已有水体及河道,拦洪引水、蓄湖成景,乌兰木伦、吉劳庆两大水体景观带渐成体系。城市绿化面积达1981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了38%,初步形成城在绿中、水在园中、人在景中的城市生态格局,成为中国首座环境艺术示范试点城市。

    在与农牧民的接触中发现,已经成为城里人的农牧民,家家的日子都过得红红火火,阳光灿烂。他们面对日新月异的变化,备感骄傲和珍惜。这一切都来自于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快速推进,使农牧民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

    57岁的刘文则怎么也想不到,他能住楼房、上班按月领工资。他记得“当城里人”,从他爷爷就开始梦想。老刘对记者实话实说,周围越来越多的高楼起来了,可是他进城的愿望反而低了。进了城能干啥?后来,政府反复讲政策,他也从电视报纸上学政策,特别是一次次的算账下来,一次次感受环境的变迁。他终于走进了城市。如今,他最担心的问题解决了,他说看啥啥都比农村好。老刘的老伴在住宅小区里当清洁工,他在园区里做巡查。休班时,在政府的帮助下,他还在一家公司打零工。按照统筹城乡政策,老刘分到4套楼房,两套80平方米的和两套100平方米的。说起收入他也不避讳,每月5000元呢。

    仅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康巴什通过统筹城乡政策,完成了农民变市民的转变。“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这个目标已经变成事实。老刘所在的哈巴格希街道办事处为了能达到“稳住”和“致富”,在所辖的五个村汇聚村民手里的闲置资金,办起了5家各具特色的劳务公司,共注册资金900万元,员工达3000多人,涉及劳务有园林绿化、路政工程、建筑施工、家政服务、环卫清扫等,到2010年底,5家公司已经完成劳务输出项目资金2600多万元。2010年,入股农牧民几乎都分到了红利。

    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需求不断增长,像上面由村委会控股、村民自愿参股的服务类公司几乎遍布全市农村牧区。通过这一载体,有效解决了农牧民进城就业的后顾之忧,同时又使农牧民有了一个稳定的收入。

    54岁的村民王福昌进城前还担心无事可干,没想到一进城就被安排进园林企业上班。新区有一个政策,只要身体健康,愿意务工,年龄在60岁以内,都尽量使其有工作、有收入。记者问王福昌还对政府有什么要求时,他说,我们想到的政府做到了,我们没有想到的政府不仅替我们想到了也做到了,比如养老、医保、上学等,从幼儿园到高中实行免费学习,孩子考上大学还给助学补贴。

    该市一位副市长对记者说,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坚持把富民惠民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导向,新增财力主要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提高“五有”保障水平。一份资料显示:鄂尔多斯市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594.8亿元,2010年增加到2634亿元,年均增长23.4%;2005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6.1亿元,到2010年增加到239.1亿元,年均增长39%。2011年前三季度,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6.1%,达到19657元。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21.2%,达到10587元。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荒漠 雕塑 大气 载体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