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院士专家建议:应由政府牵头推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本报记者 郑惊鸿

    2011年岁末,李文华、任继周、朱有勇院士以及骆世明教授等60多位专家学者就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农村发展这一主题,聚首在中国科学院地理与科学资源研究所各抒己见。专家们认为,尽管短短几年间我国建立起了农业遗产学术研究机构,对于农业遗产的保护也取得了初步成果,但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辉煌灿烂的中国农业文化遗产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呼吁尽快由政府牵头建立保护机制,切实对我国农业文化遗产进行挖掘、提高,并以动态的保护,为农业发展服务,推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上台阶。

    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是2002年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提出,旨在建立全球重要农业遗产(GIAHS)及其有关的景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保护体系,这些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使之成为可持续管理的基础。这个项目得到世界各国的积极响应,2005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为全球第一个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至今已评出16个世界农业遗产地。继浙江青田之后,我国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和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相继成为保护试点。

    农业文化是全人类共同创造、共同享有的财富。中国7000年农业文明史形成了种类繁多、特色明显、经济与生态价值高度统一的农业文化遗产系统。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说:“世界上六个农业文明的起源,都在没落和丢失过去的遗产。古老的生产系统,是今天发展现代高新农业的基础。当务之急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发掘其内涵,使它服务于现代生态农业。现在国内外都对农业遗产的保护越来越重视,但重要的是怎么样很好地挖掘、提高,通过动态的保护,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农业发展服务,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华南农大教授骆世明说,华夏农业文明没有断层,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在世界上是独特的,我们应该珍惜。我们传统农业除了品种以外,还有生物多样性利用的经验,还有农业循环经验的利用,以及经过考验的农业景观布局。未来的农业应当是多样性的。而今天面对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我国丰富的传统农业实践经验也在急剧消失,保护并帮助传统农业得以很好地传承,是我们急需研究的课题。

    “目前中国社会面临如何树立文化内涵的盲区,不少人感到文化迷失。”任继周院士说,“探讨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乡村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与会专家认为,文化兴农需要总结,需要提出标准,但对于农业遗产是归自然遗产还是文化遗产,现在政府没有认定,希望政府能尽快建立起一个机构,从政策、人文、自然、社会各个角度切实开展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以规范、标准、科学地把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切实推动起来。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闵庆文教授说,国外一直认为中国对农业遗产的保护,为其他国家产生了示范作用。去年全球重要农业遗产专家委员会成立,粮农组织国家一致推荐李文华为指导委员会主席。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李院士领导下近年来开展了一些基础性的调查和研究,得到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高度评价。国家应建立一种机制有助于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并借助粮农组织这样一个平台,发挥中国在国际社会的重要作用。开展全球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使很多地方政府认识到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性。目前云南的普洱茶、内蒙古的旱作农业、浙江的香榧子、宣化的葡萄都在积极筹备申请。期待并相信有更多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在政府的推动下得到有效保护。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传统农业 农业发展 梯田 生态农业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