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刀马李”:继承中发扬的京派牙雕


    说起北京市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或许有许多人不甚知晓,但只要提起位于西四东大街路口的胜利电影院,相信不少“老北京”都能讲上一段它曾经的辉煌。现如今,十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集中展示,再度让这座有着60多年历史、承载了无数人年轻记忆的老影院著名了起来。而京派牙雕“刀马李”流派的第四代传承人、牙雕艺术大师范德亮先生,每天就是在这里“雕刻时光”的。

    自古,象牙素有“有机宝石”之美誉,历代帝王都将其列为皇家贡品。象牙雕刻是指以象牙为材料的雕刻工艺及其成品,是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也是一门民间工艺美术。北京象牙雕刻已有2000多年历史,犹如一枝璀璨的奇葩,在长达数百年的岁月里,数度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千百年来,其技艺以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通过独特的方式教给自己的后代和徒弟,具有历史线索清晰、传承有序的特点。

    近现代,北京牙雕工艺曾有过“四大名旦”,其中以李三宝开创的“刀马李”流派最具特色,且是目前尚在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刀马李”流派得名于它的创作题材,多以表现历史上有名望的功臣武将为主,人物着甲胄、持兵器,或以武姿站立,或跨宝驹征战,均以威武的仪态表现其健美和无限的张力。代表人物如:刘备、关羽、张飞、岳飞父子、巾帼英雄穆桂英,以及佛道两界的护法神像等。“关圣帝君”立像,最是“刀马李”流派的传统保留题材,成品的每位“关二爷”,不论从工艺精细程度、用料之合理,还是人物造型之雄伟非凡、形象之超群气魄,均无愧为艺坛今世珍品。

    由于“刀马李”流派的人物雕刻,涉及到的历史知识与文化内容极为复杂,雕刻过程又极为繁琐,费时费力,所以涉足者甚少,学而有成者更是寥寥无几。范德亮作为“刀马李”第四代传人,目前仍在用传统的方式接续“香火”,却又与前辈有所不同。“打我入道,师傅就教给我四个字——按部就班,我也一板一眼地照学照做。30年下来,我发现这项绝活还是要与时俱进,完全囿于传统,是很难在传承中发扬的。久而久之,作品就会被消费者慢慢淘汰,那还谈何传承?所以,我现在带徒弟不收他们一分学费,但必须考量他们的悟性,宁缺毋滥。”回顾自己与牙雕结缘,平时少言寡语的范德亮就会有说不完的话。

    上世纪八十年代,范德亮进入北京象牙雕刻厂学习专业牙雕,师从“刀马李”流派传人、中国一级工艺美术大师李万顺。许多时候,他都在牢固地学习设计、凿活、铲活、磨活、配座等。没事带着一段木头,看见好看的人物美术作品,立刻拿出来比划两下,构思一下如何开脸、如何刻身段。一来二往,一件件牙雕蝈蝈、白菜、唐代仕女、佛像等作品,从范德亮的手中悉数成型,一组木雕“十八罗汉”,更是让他得到了师傅及其他专家的一致肯定。“人年轻的时候,心气儿都会比较高,其实那是气盛。有一次,我去拜访书法大家吴未淳先生,吴老写了‘梅影’和‘天高任鸟飞’两幅字让我选,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一幅。几十年走过来,我倒越来越觉得‘梅影’更有味道,也更坚信做人做事必须坚守‘志、智、致’。志,要有志气,不轻言放弃;智,要有思想,能解决问题;致,要有目标,要在艺术追求上敢于担当,艺不惊人死不休。”

    带着这份“较真”,近年来,在原材料稀缺、技艺人才紧缺,寓意吉祥与富贵的象牙雕刻品价格年均增幅超过30%,倍受藏家珍爱的情况下,范德亮却不肯为了赚快钱而马虎交工,依然出活儿很“慢”。对此,他总是说:“我们这门技艺日渐式微,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中国加入《国际濒危野生动物植物贸易协议》后,牙雕的原材料越来越少,相当于无米下锅的原因所致。但是,关公是忠义的化身,我雕关公,怎可能为了利益而不顾一切?虽说没有了象牙,但是‘刀马李’依然在传承,这就足以说明问题了。”多年来,范德亮始终认为艺术创作必须秉承真、善、美,要让每个材料都找到与之契合的知音,这样作品才能传神。目前,他正在倾力雕刻的一件关公作品,原材料是一块儿一米多高的金丝楠木整料,十分难得。但是,他却不肯将其断成几份多雕几件。每天,范德亮“慢悠悠”地用工具小心打磨着这尊塑像,而这,或许正是“刀马李”流派至今尚存,且在传承中发扬的原因所在。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象牙 后代 白菜 野生动物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