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耕云种月的乡村传奇


    本报记者 余向东

    “很多时候我们都不知道,

    自己的价值是多少;

    我们应该做什么,

    这一生才不会浪费掉。”

    ——摘自《兰田之歌》

    《兰田之歌》是福建南安市兰田村的村歌,曾令许多人动容;因为它没有一句歌词用来描画村情村貌、赞美“领头人”潘春来,因为它就是兰田人心中励志的歌、壮行的曲,所有的听众都能从中感受到力量和鼓舞。

    不妨再摘录几句:“不要认为自己没有用,不要老是坐在那边看天空,如果自己不愿意动,还有谁可以帮助你成功;不要认为自己没有用,不要让自卑左右你向前冲,每个人的贡献都不同,也许你就是最好的那一种。”

    多数城里的孩子,十几年前就“网游”了;有些乡下的孩子,至今还没摸过鼠标。信息化、网络化,构成城乡最大的差别,成为农业现代化的严重制约;富口袋难,富脑袋更难。兰田村创建“世纪之村”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用信息技术打开了财富之门,开创出“智慧新农村”的崭新天地,谱写出新时期令人感动的传奇故事。

    今年10月底,在四川省成都市举办的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饶有兴致地参观兰田村“世纪之村”展台,陪同参观的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介绍说,潘春来办了一个农村版的“阿里巴巴”。

    几经摸索,兰田村找到了基层民主“最阳光的做法”——把村务晾晒在网上,并由此打开了农村信息化的奇妙窗口

    著名侨乡泉州市是块不寻常的土地,藏龙卧虎;即便在南安市康美镇兰田村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地方,从田埂上走来的,可能就有百万、千万富翁。

    走出去的“是条龙”,留下来的“窝里斗”,兰田村曾经是个传统落后、“锈迹斑斑”的村子,有“烂田村”之称。直到2004年,村民选举,组织认定,长期在外铺路架桥、经营石材的潘春来回来了,担任了村支部(2007年升格为村党委)书记,“一条龙”带着春风扑面而来。

    能人治村,从哪里入手呢?从取得村民的信任入手,从清理村里的烂帐入手,从办实事入手。潘春来买了6个大喇叭喊人,召集村民开会,应者寥寥。老的村“两委”班子办事遮遮掩掩、不够公开透明,邻里矛盾重重,干群关系紧张。长期冷了村民的心,一时不容易回暖。

    潘春来仔细查一查村里收支情况,账面亏损40多万元。实际情况可能更糟,只能理个大概,列出几张表格,贴在村委会门口。像上级要求的那样,村务公开算是走出了第一步,但是村民依然不买账。

    潘春来和新班子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拿出“金山银山、绿水青山、人人安康”的发展目标和《兰田村十年发展规划》,与村民对话协商,逐步把人心收拢,渐渐拧成一股绳。村党委副书记许泽明说:“老潘有办法,从治理村容村貌开始,用经营企业的理念,为乡亲们干实事,老百姓渐渐就服气了。”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短短三两年时间,桥通了,路平了,学校、幼儿园“以旧换新”了,新村部、老人活动中心建起来了,垃圾有人处理了,村道上的路灯点亮了,兰田村面貌焕然一新。粗略计算,几大项建设支出4000多万元,当时村集体还欠着外债,哪来的钱、怎么搞的?

    “老潘有办法”:盘活资源,多方筹资。比如建学校,总投资340多万元,在项目建设招标时“有言在先”,因为村里穷,工程队先投入部分资金,村里分6年支付。结果呢,卖两所旧学校筹资120万元,市财政支持了109万元,村民和社会捐资100万元出头(潘春来当然带头捐款),提前付清了。

    再比如架桥修路,是投入3000多万元的大工程,主要靠争取到“河里挖沙”项目实现的。河从兰田村流过,河里有沙,沙能卖钱,挖走沙子再填上石头。上面给个批文,潘春来他们负责任干这个事,事干成了惠及十里八乡。

    兰田村有山有水有平地,963户、3258人或沿路临街而居,或在山腰、河边建房,耕地仅有1300亩,主要种植水稻、花生、水果、地瓜。寸土寸金,为了节省用地,也为了安全,按照新村规划把学校、幼儿园、村部等,统统由平地搬上半山腰。过去,在山腰上散布着500多个坟头,这些“老祖宗的硬骨头”谁敢动呢?潘春来由衷地感慨:“你真为老百姓办事,老百姓真支持你。”村里补贴一部分拆迁、火化费用,建立了纪念堂,辅助以宣传发动,群众比较自觉地把事情办好了。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信息服务 总结 农业现代化 平地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