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丽颖
11月17日下午,25岁的羌族小伙苟永林正在演艺厅进行着原生态羌族歌舞《禹羌部落》彩排。《禹羌部落》是四川省北川县保护羌族文化、振兴文化产业的一个亮点。
北川是“大禹故里”,也是中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文化资源极为丰富。汶川大地震中,北川的羌文化遭受了重创。灾后重建中,羌文化的保护与振兴,被提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北川羌族自治县文化旅游局副局长唐红梅介绍,“5·12”地震发生后,北川县立即落实专人抢救性收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和资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收集整理、录音录像,建立羌族民间文化人才数据库。通过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发现了濒危且独具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5个,目前“羌年”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遗名录,“羌年”、“禹的传说”、“口弦音乐”3项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羌笛演奏技艺”、“羌族传统刺绣工艺”、“羌族婚俗”等15项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
《禹羌部落》以歌舞表演形式展现了羌族多声部、羌绣、羌笛、口弦等绚烂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春种》、《天婚配》、《成人礼》等民间习俗。苟永林是青片乡正合村人,地震后被招募到北川羌族民间艺术团进行原生态舞蹈培训和表演。他告诉记者:“地震前我在村里跳锅庄舞,现在可以向全世界展示我们羌族的文化了。”
培养羌文化传承人是北川文化振兴的重头戏。北川县以青片乡为中心,在10多个乡镇以民俗文化为主题,打造羌族原生态风情走廊。同时,建设羌年、古羌茶艺、口弦、羌族水磨漆艺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根据规划,北川县还将新建9个羌族文化传习所。今年10月27日是北川新县城开城后的首个羌历新年,3000余平方米的北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式落成,使羌族文化有了展示窗口和传承基地。
与此同时,北川县还组建了羌族民间艺术团、羌族歌舞团等,开办了口弦、羌笛及原生态歌舞培训学校,组织了省内巡回演出;创办了羌绣文化产业培训班,完成了“北川羌绣”商标的注册。
充满羌文化特色的文化站,覆盖所有23个乡镇。作为乡村群众传承羌文化的重要场所,文化站的作用已经凸显:白什乡的麻龙灯、片口乡的高跷狮、马槽乡的唢呐、永昌镇的大鼓等等,都从文化站起步,在北川新县城“打擂”,朵朵羌民族的艺术奇葩正竞相绽放。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12-12/176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