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中,就有不少名著名篇名家都是从水的角度来认识武汉、赞美武汉的。《尚书》记载:“江汉朝宗,其流汤汤。”《诗经》记载:“江汉汤汤,武夫洸洸。”崔灏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成千古绝唱。
在人类历史文明的长河里,武汉就像一叶扁舟,用一把摇橹划出一个又一个年轮,一划就是湟湟三千五百载——从盘龙古邑到军事城堡,从“东南巨镇”到“天下名镇”,从“双城记”到“三城会”,从“东方芝加哥”到“华中大都会”……武汉的人文历史伴随着长江与汉水流淌不息,亘古而厚重。
大江大河,滔滔不尽;人类文明,生生不息。江汉汇同、“天下之中”的地势形胜,带来的是历代兵家的争相控扼,以及经济、人文之独特亲和。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水,是自然的元素、生命的依托。管仲曾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也。”文明的诞生与水是分不开的,水势滔滔的尼罗河孕育了灿烂的古埃及文明,幼发拉底河的枯荣影响了巴比伦王国的兴衰,长江黄河滋润了华夏文明。
武汉就是一座依江而建,与水相伴的城市,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和汉水的交汇处。唐朝诗人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166个湖泊、165条河流点缀其间,水面面积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4,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数第一。徐城北先生的文集这样叙述到:“武汉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一线贯通、两江交汇、三镇雄峙、四海呼应、五方杂处、六路齐观、七星高照、八面玲珑、九省通衢、十指连心。”寥寥数语,想必是对武汉最全面的概述了。
丰富的水资源为武汉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武汉的人文历史就是水兴武汉、武汉兴水的历史,早在8000至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武汉地区先民就在这片水网之地,缘水而行,傍水而居,用石器拓荒创世,使武汉人文步入滥觞期。唐宋至明清,是武汉人文的勃兴期,最终形成上承土著文化、中原文化、楚文化滋养,下融百家之长的独特地域文化——汉派文化,其独特个性可归纳为:江汉汇通、楚风汉韵、兼容并包。
“江汉汇通”,不仅是一个自然地理概念,更是人文意义上之汇聚通达、汇通衔远;“楚风汉韵”,既展示先楚凤翥文明之影响与积淀,也揭示出汉唐遗风乃至辛亥精神之雄强奋发、敢为人先之遗承和光大;“兼容并包”,道出地理生态与人文传承共同孕育之文化个性:开襟博纳、开放畅达、开明睿智。
水落石出 武汉三镇
孔子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武汉人天生依水而居,与水相伴的生活状态,这是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
大大小小的湖泊和河流星罗棋布,将武汉一分为三,天然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武汉人又顺势而行赋予其不同的人文功能,早在东汉末至南北朝的400余年间,战乱所形成的城港一体化军事要塞所孕生的城港文明,奠定了武汉三镇的城廓,武汉人文历史进入重要转折期;在随后漫漫历史长河里最终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目前,武汉三镇已基本形成汉口商业贸易、武昌文化教育和汉阳工业制造的功能格局。
孙中山先生不仅把武汉三镇的情况熟记于心,而且几次要把武汉作为中国定都的最佳地方。他曾说“枢轴总揽水陆交通,西连北控,武昌真是天下的根本重地。”毛泽东对武汉的水更是情有独钟,他在《水调歌头·游泳》中不仅描写出了武汉的气势,更为武汉今后以水而兴指明了道路。当代中央领导人也非常关心武汉,把武汉作为中部崛起的中心城市纳入规划战略。在国务院批准的武汉总体规划首页中明确表述:要把武汉建设成为具有滨江、滨湖特色的现代城市。
上善若水 情有独钟
中国人常说:“君子爱财取之以道”,“遇水则发,以水为财”。武汉也是一座聚集财富的城市。武汉是湖北的金融中心,总部在武汉的金融机构有七家,另有30家中资银行和六家外资银行在武汉设有营业机构或代表处,武汉的银行密度居中部第一。大量资金流动,促进城市快速发展。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12-03/175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