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赢老人在展示藏品。
李赢向参观者讲解藏品故事。
张玉宇 本报记者 王会文/图
生产队的铁钟、挑水的扁担、做饭的马勺……这些逐渐走出现代人生活的陈年旧物,在一位普通农民的眼里,却是一件件“宝贝”。李赢,这位年近古稀的农民,历时半个世纪不辞辛劳收藏起各类藏品近万件,办起了华北民间最大的个人民俗收藏馆,并义务为大家讲解,为社会积攒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资产和精神财富。
“这些东西大都不值几个钱,可都是咱老百姓生活的印记。我想让现在的孩子们,通过看到这些东西,了解老一辈人的生活经历,了解历史,不忘本,留住我们的‘根’!”说起自己的收藏,李赢语气十分的坚定,“这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兴国’的大政方针,我这心里高兴得不得了,搞收藏的劲头更足了!”
农家小院藏瑰宝
金秋10月,记者走访了李赢。老人身着一身藏青色衣裤,脚穿圆口布鞋,飘然的白胡须再配上一副铜边的古董花镜,让人觉得十分和蔼可亲。
老人的个人收藏馆号称“集古斋”,位于河北省永清县北辛溜乡李庄子村东头,紧邻中心大街。琉璃瓦的仿古门楼十分的显眼,檐下悬挂着一块刻有“民俗收藏”的红漆匾额,灰墙、红匾、黄瓦相互映衬,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走进大门,走廊东侧墙上展示有一些中外名人来此参观与老人的合影,正南面影壁上写着“接福迎祥”四个大字,影壁下摆放着一口高约半米釉色精美的青色莲花大缸。整座收藏馆前后三重院落都是仿古的木制门窗,古香古色,院中的古槐、丁香,爬满廊檐的凌霄及一方石桌、石凳让人感受到主人的雅致情怀。
李赢老先生的万余件藏品分门别类摆满了大小近16间屋子,品种齐全、数量巨大。从类别上讲,藏品囊括了生产工具、生活用品、钱币、票据、瓷器、陶器、铜器、木器、书画、壁挂、服饰、文具、乐器、武器、老照片等几十个大类;从年代上讲,既有战国时期的陶钵,又有近年才被陶汰的脚踏木风琴;从价值上讲,既有北京琉璃厂专家几次登门重金求购的官家饰品,又有被常人视为废纸的粮票和“小人书”,真可谓包罗万象,应有尽有。
“只要是记录历史的东西,不论它的年代是否久远,不管它的价值大小,我都会尽力收藏,收藏的就是历史。”李赢说。
风雨无悔收藏路
李赢讲述了他的收藏人生。李家祖上几代人都以农耕为业,但都崇尚书香,父亲及两个叔叔,也都是古玩的收藏爱好者,李赢自幼受到熏陶。老人清楚地记得,他16岁时,家中已有瓷器、字画等相当数量的藏品。不幸的是,文革期间,李家因为“成分高”,家遭变故,家中藏品也惨遭毁坏,其中几件体积较大的古瓶也被改造成了装粪用的施肥农具。年少的李赢目睹这些家传珍贵藏品遭此厄运,痛心不已,但也无可奈何,只能把对收藏的热爱深藏在心底。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他才有了实现收藏梦想的机会,重新开始了收藏历程。
李赢家里并不富裕,为了节省开支,他就自带干粮骑着三轮车走村串户收集藏品,风餐露宿,每周至少出去两次,骑行100多公里路程。算起来,20多年里他骑三轮至少走了10万多公里的路。有时出去一次回来时,小三轮上装得满满当当,自己骑不动了就推着车走几十里路回家。这样执着的精神听来不得不叫人叹服。
现在,方圆百里的老百姓大都知道李庄子有个爱收藏的长胡子老头李赢,一些热心人还将自己废弃不用的老农具、木柜等赠送给老人,希望成为他收藏馆中的藏品呢!
百万拒售铁佛头
在李赢众多的藏品当中,有一件老人最喜爱的藏品——铁包金佛头。这件藏品是十年前,老人在一个废品收购站“淘来”的宝贝。老人说,在一堆废铜烂铁里,他一眼就发现了这件佛头,当时按照卖废铁的价格每斤一块钱买下了佛头,共花了二十块钱。佛头是铁包金的,从不同角度看,分别能看出佛的严肃、乐观、微笑、注视四种表情,后经鉴定是盛唐时期器物。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11-10/174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