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内蒙古奶牛养殖也“缺奶”


    □□ 本报记者张五四

    以养奶牛而闻名全国的内蒙古,近年来出现了一个怪现象,一辆辆装满奶牛的汽车从一处处养殖村落驶出,走河北、到北京,甚至都进入了河南和山东。

    “过去买牛的地方,现在我们又卖回去。”当初,一些千方百计“号召”过农民养奶牛的县乡干部面对这个情况,一时也回不过味儿来。但奶农们却说出了他们的“道理”,奶价一直上不去,企业的收奶标准更苛刻,改变传统养殖方式和提高奶牛质量又一时难以实现……

    记者在“中国乳都”呼和浩特市章盖营村见到一位奶农,他如今干着两个活儿:既养牛,又收牛卖牛。他说,倒牛比养牛挣钱,还省事。这位奶农所在的章盖营村是呼市最大的养牛村,该村“养着牛,又倒牛”的奶农有不少。像这样低价收牛,再卖到外地,在呼和浩特市农村较为普遍。

    呼和浩特市是内蒙古最大的奶牛养殖区,养奶牛曾经很是“辉煌”。因为伊利、蒙牛两大企业的带动和辐射,再加上政府的动员,周边一些原本没有奶牛养殖习惯的地区,也轰轰烈烈地养起了奶牛,为此还被当地誉为“朝阳产业”。

    内蒙古自治区有关部门对这个现象的解释,除了与奶牛养殖户的说法差不多外,另一个说法是,因为在河北和北京等地,同样集聚了不少大型乳业企业,又加之区位优势和观念的认识不同等,奶业发展规模化和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牛奶质量高,原料奶收购价相对合理,因此奶牛需求量猛增。一位倒牛者说,1头奶牛卖到外地,平均能赚1000元。如果牛的质量好,卖到规模养殖大户那里,能多挣个1000到2000元。

    内蒙古一些养牛多年的奶农感叹,如今一批中小乳企的淘汰,让更多的散养户奶农和小规模牧场的压力更大。尽管前两年从国家到地方,对奶牛养殖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补贴,但对个体养殖户来说,由于养殖粗放、养殖成本高等原因,并不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特别是乳业频繁出事,给奶牛养殖者,尤其是散养户的养牛信心打击很大。而目前内蒙古奶牛养殖散养户还是占大多数。另外,据记者了解,出台的“乳业新政”主要目的都是保证乳品的质量和安全,针对奶农利益方面几乎没有涉及。以前不久结束的全国乳制品及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生产许可重新审核工作来看,北京的乳企通过审核率最高,为75%,而拥有全国乳企最多(157家)的内蒙古,通过审核率还不到40%。内蒙古一位乳企负责人担心:没有通过“产检”的企业大部分奶源是靠收购散养户奶站的原料奶,这些企业被淘汰后,散养户的原料奶将无处可送,最后的结果只有卖牛。

    近些年,内蒙古上上下下呼声最高的是,实现奶牛集约化养殖。但怎么达到理想中的养殖?记者采访了一些专家和规模化养殖比较成功的养殖户,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奶牛养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的技术管理以及专业人才的配比尤为重要。而更重要的是,当规模化养殖不断发展时,专业型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

    内蒙古社科院的一位专家说,许多年来,内蒙古奶牛养殖一直徘徊在低水平上,表现在一家一户养殖上,奶农养牛简单随意性大,而地方政府也没有准入的标准,只是一味地鼓励农民发展奶牛养殖业。这种重数字、轻质量的结果造成养殖效益低,是个必然。

    据统计,呼和浩特市的奶牛存栏数已经达到90万头左右。从该市近年出台的《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规划纲要》中看出,要大力推进规模化养殖小区的建设,已经被列入议事日程。与此同时,市政府还提出,到今年底把奶牛头数提高到100万头的规模。“规划是好的,但提高奶牛的单产水平很关键。”前述的那位专家认为。

    有资料显示,目前呼和浩特地区的奶牛平均单产大约在3500—5000公斤,而世界上的平均水平是8吨,国外的一头牛相当于我们2头牛,甚至3头牛的产量。饲养成本降低了,原奶的总体产量和质量可能还能提高。

    内蒙古奶业协会认为,内蒙古需要改善奶牛的饲养环境,提高奶牛的饲养技术,这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比如说,良种繁育、疫病防治、牛舍等基础设施的改造、饲草料基地的建设等。另外还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奶农技术培训,来提高奶农的饲养管理技能。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奶牛 散养 饲料 土地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