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蒋文龙
今年1月,在新闻出版总署召开的农家书屋工作会议上,浙江省新闻出版局局长陈昆忠高调表态:两年内,浙江将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
浙江共有27000多个行政村,按照进度,每年要建成13500个农家书屋。浙江有可能实现目标吗?浙江有何举措保证进度?带着疑问,记者近日采访了浙江省新闻出版局局长陈昆忠。
农家书屋事关重大
“‘三农’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农业、农村、农民三者中,农民是唯一具有生命的主体,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没有新农民,就没有现代农业,就没有新农村。”陈昆忠认为,必须从“三农”工作的全局高度,认识农家书屋建设的重要性。
近年来,浙江通过新农村建设,已基本完成了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硬化了,河道清洁了,电网改造了,农村绿化了。陈昆忠认为,浙江农村的硬件建设为农民素质的提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农家书屋成为呼之欲出、水到渠成的工程。
陈昆忠2010年底就任浙江省新闻出版局局长。之前,他在浙江金华先后担任农业局长、宣传部长、市委副书记、市长等职。正是这一经历,培养了陈昆忠对“三农”工作,特别是农村文化工作深厚的感情。
在现阶段,“三农”工作的整体提升,必须依靠农民素质的提高。陈昆忠分别从创新社会管理和发展农村经济两方面,论述了提高农民素质的必要性。他认为,目前社会管理最薄弱的环节是农村。特别是在浙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较快,征地拆迁任务繁重,矛盾冲突十分突出。一方面要通过政府调整利益分配机制,另一方面,要通过农家书屋提高农民素质,降低社会成本支出;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浙江的战略是“高效生态农业”,这一战略思路需要浙江农民掌握更多的新知识、新技术。因此,农家书屋的创建不仅必要,而且十分急迫。
陈昆忠做过农民,曾在农村担任记工员和植保员,这两个工作都需要一定的文化知识作为基础。至今记忆犹新的,是当年自己对书本和知识的渴望,“那时,只有利用挑氨水的机会,走上10里路,我才能在义乌上溪镇的地摊上看到书籍。”
时过境迁。在电子和网络媒体充斥生活的今天,书籍还有意义,还有存在的价值吗?陈昆忠认为,书籍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无论到何时何地,纸质媒体都不可能消亡。因此,必须按质、按量建好农家书屋,充分发挥其在提高农民素质方面的作用。路径设计
但无论如何,在短短两年时间内,浙江要完成大批量的农家书屋建设,殊非易事。对此,陈昆忠分析,浙江具有多方面的良好条件,对完成目标任务,他有充分的信心。
首先,浙江具备创建农家书屋的场地。据了解,由省委组织部牵头,近年来,浙江全省农村已基本建起设施条件较好的两委办公楼,这一工程为农家书屋的落地创造了条件。其次,浙江具有创建农家书屋的人才。近年来,浙江出台政策,大力鼓励大学生到广阔天地锻炼成长,大学生村官遍及全省农村,为农家书屋的管理、图书借阅、读书用书创造了条件。再其次,浙江具有创建农家书屋的基础。近年来,浙江各部门,如文化、科技、残联、妇联等部门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先后开展“东海明珠”等一系列文化工程建设,农家书屋雏形已成。
经过分析,浙江明确了实现目标的路径,这就是“整合一批,完善一批,新建一批”。即,用农家书屋的统一标准,对文化、科技等部门创办的工程进行验收,符合标准的,加挂农家书屋牌子,这类书屋据估计大概在8000家左右;不符合标准但已具备基本条件的,进一步加以完善、充实、提高,这类书屋据估计在10000家左右;此外,还将新建8000家左右,今明两年内,每年完成4000家。
办法总比困难多
在此基础上,浙江推出一系列举措,确保农家书屋创建工程的顺利推进。
首先是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明确目标和职责,列出时间表。要求将农家书屋列入“一把手”工程,加强组织和实施;其次,由省里九部门联合下发文件,加以统一部署。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7-07/168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