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农产品地理标志资源是在千百年的农业生产和百姓生活中积累下来的地方优秀物质、文化财富。2008年,农业部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工作以来,各地农业部门在强化组织领导、资源整理挖掘、品牌宣传以及产业持续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其中,山东章丘以“章丘大葱”带动整体品牌建设,四川推动“四川泡菜”产业集群发展,江苏镇江“七统一”打造“金山翠芽”茶,都取得了显著成效。本版将陆续刊出这三地的经验性做法,为各地工作提供借鉴。
山东省章丘市区域性、差异化的自然地理条件,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培育了众多品质优良、特色鲜明的农产品。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被誉为“葱中之王”的章丘大葱。作为唯一以“章丘”命名的地域名牌,2008年,“章丘大葱”就获得了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
近年来,章丘把地理标志作为保护特色产品,彰显品牌价值,提升品牌影响力、市场知名度和经济附加值的切入点,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传承和创新并举,走出了一条“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科技化管理、组织化经营、品牌化运作、市场化营销”的产业发展模式,推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10年,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5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其中来自农业的收入占到了40%,仅章丘大葱就实现产值7亿多元。
坚持品质优先,打造名牌产品
以科学布局保障特性。章丘围绕地域及产业特色,依托覆盖全市的9000多个监测点,广泛开展土壤普查,综合土质、水质、大气等条件,合理划定生产范围,促进特色资源集聚。如章丘大葱,生产区域集中在绣江河中下游,土层深厚肥沃、呈微碱性,以泉水为主要灌溉水源,对保障大葱品质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以标准生产维护质量。编印了《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手册》,推行30多项标准化生产规程,探索实行了统一规划、统一规程、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物资供应、统一销售和分散管理“五统一分”模式,90%以上的特色农业基地实现了标准化生产。依托国家级质量检测站和重点检测室,建立了市级质量检测中心,在各乡镇设立检测站,信息联网,全覆盖监控。
以科技创新提升品位。设立科技专项资金,与各级科研院所合作,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先后组织“三系配套制种”、“章丘大葱高产高效技术”等课题研究,开展杂交育种、航天育种和提纯复壮,成功开发了富硒大葱和富锌大葱。组建了市专家团队、镇农技指导员、村农技推广员、示范户四级农业科普网络,推广应用先进实用技术30多项,良种良法覆盖率达到95%以上。
坚持政府主导,壮大品牌产业
突出集群发展。每年举办“章丘大葱”评选会,对大葱种植状元、销售状元给予重奖。同时,整合土地开发整理、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完善基础设施,连片开发,形成了以2万亩示范区为核心、总规模15万亩的章丘大葱聚集区。建设、提升和完善了百脉生态农业园等20多处园区,龙山小米、鲍家芹菜等80多处基地,园区基地农业占到了农业总规模的40%以上。
突出组织经营。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激励扶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510个。坚持政府牵头、企业主体,积极开展大葱的深加工研究,目前脱水葱叶已开始订单生产,葱油、葱粉、葱胶囊已经研制成功。
突出规范运作。依法加强营销管理,规范经营行为,从包装、价格、市场准入等方面进行约束,制定了《“章丘大葱”公共标识使用管理规则》,建立了标识使用“四不准”制度,即不符合技术等级、不符合包装要求、不符合运输条件不准使用,未经整理、加工和包装的大葱产品不准上市,维护章丘农产品的整体形象。
坚持市场开拓,实现金牌效益抓认证,提升信誉度。章丘大葱的
售价保持了每年20%~30%的增幅,最高能卖到14元/公斤,是普通大葱的5~7倍,彰显了地标品牌的价值。除积极申报地理标志外,全市还累计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202个,形成了地标引领、“三品”跟进的梯次态势,为地标产业发展积累了丰厚的产品梯队。
抓推介,提升知名度。邀请媒体,积极参加各种展销会,广泛宣传和推介章丘农产品品牌。去年,章丘大葱作为“章丘四宝”之一供应上海世博会;今年年初,在中国农产品品牌大会上,章丘大葱的品牌价值被认定为24.76亿元。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7-05/168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