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白马石上制陶人


    □□

    刘全军

    陕南省紫阳县有处风景名胜谓白马石,也就是现在的金川乡,因滨临汉江之北,烟波浩淼,风光绮丽,故古诗云:“烟雾空朦镇白马,旭日初升识金川。”境内黄粘土资源丰富,自古以来制陶业兴旺发达,有“土陶之乡”美誉。一大批民间制陶艺人秉承传统工艺,在漫长的实践中不断推陈出新,使土陶文化繁衍至今。今年55岁的叶锡平就是众多制陶艺人中的佼佼者,他在传统的土陶制作基础上,巧妙地利用泥在延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张力和柔韧性,创作出大量的泥塑作品,使土陶这一单纯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实用品,变成独具地方文化特色的陶瓷艺术。

    在金川境内有个地名叫龙王潭,制作土陶有着近千年的历史。创始于上个世纪初的龙王潭陶瓷厂历经近百年,生产的普通陶瓷制品远销大江南北,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才关闭。这个陶瓷厂从最初的作坊发展到规模厂家,一直都是叶锡平的爷爷和父亲一手执掌,叶锡平从14岁开始就在陶瓷厂里做工。他没有多少文化,也没有读过专业的陶艺技法书籍,只是从小对画画感兴趣,常用素描画劳作中的人物,以及花鸟树木,只是一次偶然,才显示出他的艺术天分,从此与泥塑结下情缘。那是他的奶奶去世后,他突发奇想,要为奶奶用泥塑个像,供奉在灵位前,凭着想象和记忆,塑出一尊尺余泥像,人物造型栩栩如生,令在场的所有人赞口不绝。

    自此以后,他像是着了魔似的,一心扑在泥塑上,先后创作出《红楼梦》《水浒传》《八仙过海》系列人物塑像,这些作品形态逼真,气韵生动,摆在院里简直就成了展览,成为陶瓷厂的无声广告,引来无数外来客商的好奇。只是他那时候还没有市场意识,这些作品大多被人索去,或者是送人,只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县志办编撰工作人员慕名下乡采录信息,专门到龙王潭拜访了他,并将其作品收藏。

    随着时代的发展,龙王潭陶瓷厂的生产经营开始疲软,而生性要强的叶锡平在厂里主要负责技术,他试图改变传统的土陶制品,通过改进工艺,推出泥塑工艺产品,这一设想没有得到支持,他一气之下离开陶瓷厂,举家迁往汉王镇,做起了小本生意。然而做生意是要打经营算盘的,性情耿直的叶锡平一门心思全用在泥塑上,生意只赔不赚,全家生计都成了问题。无奈之下,他选择了出走,但出走并不是逃避,而是走出去寻求合作伙伴,借以施展自己的手艺。

    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叶锡平开始了长达10年的流离,先后到四川、湖北、重庆、西安等地,与数家陶瓷工艺美术厂家合作。在这期间,他创作出《济公》《和何二仙》《对弈》《龙》《猪虎图》《孟姜女送寒衣》等泥塑作品。其中《龙》较有气势,穿云破雾,矫健雄威,一鳞一爪一须一牙活灵活现;《孟姜女送寒衣》抓住人物心理瞬间形象,斜塔般不稳定的重心给人一种动感,似笑似颦,极目远望,表现了担心与盼望交织的复杂心理。

    在结束10年的颠沛流离后,叶锡平回到了家乡。他将全家迁到县城,在“民俗写生基地”教场坝租房住下。这期间,他开始与黎成生、赖成刚等一批石雕艺人合作,并与来紫阳写生的美院师生交流,不断充实自己。一次,恰逢紫阳举办首届富硒茶文化节,各乡镇都设有展示形象的窗口,乡政府请他制作几件泥塑作品,在展示窗口展出,以突出“土陶之乡”的特色魅力。他欣然应承下来,精心创作出《茶姑》《马》《歌者》三件作品,引起了轰动,也引起了媒体的注意。热烈的反响,如同给叶锡平打了一剂强心针,让他心里重新燃起希望。

    之后,他回到家乡龙王潭,过起了闲云野鹤式的生活,闲了静心把玩泥塑,在完成塑造性表达的同时,极力寻求一种“泥趣”,心态不再浮躁,心气也不再孤高。紫阳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文化旅游已成为朝阳产业,这样的机遇让沉寂多年的叶锡平看到了前景,他目前正在寻求项目支持,希望那些带有鲜活“手气”的制陶痕迹和被点化出来的地域色彩,走进更多人的生活视野,让泥塑艺术作品变得更多姿多彩。

    叶锡平工作照

    李谢军摄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粘土 树木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