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肥到底给中国带来什么 ——专访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张福锁
□□
本报记者江娜
近期,关于食品安全问题报道频频见诸报端,化肥也再一次被旧事重提,引发质疑。这些年来,对化肥的争议从来没有停息过。在当前一个时期,如何科学理性看待化肥,在施与不施之间寻找一个合理的“度”?对此,记者专访了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张福锁。
“30%~50%的粮食增产源自于化肥,大约有一半的世界人口都依赖于化肥。”
化肥使用的历史已经超过150年,而我国大量使用化肥是从改革开放以后开始的。当时,化肥对粮食增产发挥了“神奇的功效”,一度成为“一袋难求”的紧缺农资。我国花费极大的力气不断提高化肥生产供应量,2009年全国化肥用量达到5404.4万吨,而1949年为1.3万吨,60年内增长了上千倍。
但如今,这个数字却屡屡遭人诟病。对化肥所遭受冰火两重天的待遇,张福锁告诉记者,研究表明,世界30%~50%的粮食增产源自于化肥,如今大约有一半的世界人口都依赖于化肥。
从我国来看,化肥施用量增加的过程,就是我国粮食快速发展,跃上一个又一个台阶的过程,也是我国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全世界22%的人口的过程。从1949年到2009年,我国粮食作物的总产从1.1亿吨增至约5.3亿吨。其中,面积基本没有变,而单产从年均1.0吨/公顷增加到5.6吨/公顷,增加了4.6倍。在这个过程中,化肥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化肥就不可能有“温饱”。
而且,对化肥本身也应该科学认识。张福锁说,化肥是向作物提供养分的化学品,合理施用不仅可以向作物提供养分,增加作物产量,而且还能改善农产品品质,提升营养价值。
“化肥用量偏高是不争的事实,但这与我国国情是分不开的。”
张福锁坦言,我国确实存在过量施肥问题。按照农作物播种面积计算,2009年我国每公顷化肥用量为341公斤,以用量最大的氮肥与其他国家比较,我国水稻氮肥投入量是231公斤/公顷,日本和韩国分别为78公斤/公顷和110公斤/公顷;我国玉米氮肥投入量237公斤/公顷,美国不到150公斤/公顷。
“化肥用量偏高是不争的事实,但这与我国国情是分不开的。”张福锁说。首先,我国人均1亩4分地都不到,在分散经营的生产方式下,一家一户要在这样小的面积上确定用几斤几两氮肥是一件很难操作的事情。其次,中低产田占全国耕地将近70%,为了提高产量,不得不多用化肥。而这种地在发达国家多以休闲和生态功能利用为主,并不用于生产粮食。再次,我国施肥机械化程度低,化肥施用至今仍以人工为主,难以做到深施和精量施用。
当然,节肥增产增效也并非实现不了。张福锁介绍说,中国农业大学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可以把小麦、玉米氮肥用量控制到150~180公斤/公顷左右,比农民施肥量降低30%以上,产量不但不减,还可以增长5~10%。
“要真正在千家万户、千差万别的地块上实现科学施肥是个系统工程,必须将技术、政策和农民行动结合起来。”
“但是,要真正在千家万户、千差万别的地块上实现科学施肥是个系统工程,必须将技术、政策和农民行动结合起来。”张福锁说,过量施肥问题,不仅仅是技术问题、经济问题,还是社会问题、民生问题,解决过量施肥问题,必须始终坚持“施增产肥、施经济肥、施环保肥”。
目前,国家已经采取措施,推进科学施肥技术的推广普及。2005年,农业部在全国推行测土配方施肥,目前项目已覆盖了所有农业县市。从2009年农业部提供的3000多个田间试验结果看,小麦、玉米和水稻等粮食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比农民常规施肥亩增产量30公斤以上,比常规施肥亩均施氮量减少1~2公斤左右。除此之外,目前正在组织开展的秸秆还田、绿肥种植、增施有机肥等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都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除此之外,张福锁认为,要彻底解决化肥施用过量问题还需多管齐下:第一,要进一步加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集成和示范推广工作,采取整村、整乡、整建制方式全面推进测土配方施肥。第二,促进肥料产业升级,实现从确保数量到提高质量,从只管生产肥料到按需供肥、为农服务的转变。第三,国家应加快出台肥料相关法律法规,为科学合理使用肥料提供制度保障。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6-03/337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