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陆羽与《茶经》


    陆羽(733~804年),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自叙不知父母是谁,三岁时被遗弃野外,被龙盖寺(后名西塔寺)僧人知积在水边遇到而收养。长大以后以《易》自卜,得“蹇”之“渐”卦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因以陆为姓,名羽,字鸿渐。

    陆羽9岁时开始学习,其虽生长寺中而不好佛,一心向儒,虽几经挫折仍不改其志。在寺里繁重的劳动之余,仍坚持学习,没有纸笔,就用竹枝在牛背上写。由于坚持不懈地努力,他在文学、史学、茶文化学和地理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当时就获得不少好评。著名诗人权德舆称其:“词艺卓异,为当时闻人。”李肇在《唐国史补》中说陆羽:“有文学,多意思,耻一物不尽其妙,茶术尤著。”在陆羽诸多造诣方面,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茶学。北宋诗人梅尧臣在诗中咏道:“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由于在茶学中的地位,陆羽在唐代即被奉为茶神、茶仙。诗人耿氵韦称他:“一生为罢墨客,几世作茶仙。”前述《唐国史补》中就记载,唐后期人们已将陆羽作为茶神看待:“巩县陶者多瓷偶人,号陆鸿渐,买数十茶器得一鸿渐,市人沽茗不利,辄灌注之。”最终确立陆羽在茶学中地位的就是他撰写了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本茶学专著——《茶经》。

    《茶经》根据学者的研究,大约写成于760~765年间。全书共分上、中、下三卷十篇,涵盖了当时茶学的全部内容。卷上三篇《一之源》讲述了茶树生长范围、植物性状、名字称渭、适生条件及功用,书中记载:“其巴山同峡川,有两人合抱者。”是世界上野生大茶树的最早记载。《二之具》叙述采制茶叶的用具——籝、灶、甑、杵臼、规、承、檐、芘莉、棨、扑、焙、贯、棚、穿、育,详细记载了它们的尺寸、质地和使用方法,从中可以详细了解唐代饼茶的制作方法。《三之造》叙述采制茶叶的适宜季节、时间、天气状况,以及对原料茶叶的选择、制茶的七道工序——采、蒸、捣、拍、焙、穿、封,根据原料及加工方法的不同,茶叶的外形不同,将茶叶分为8个等级。卷中一篇,《四之器》讲述煮饮茶的全部器具——风炉、筥、炭挝、火筴、鍑、交床、夹、纸囊、碾、罗合、则、水方、漉小囊、瓢、竹筴、鹾簋、熟盂、盌、畚、札、涤方、滓方、巾、县列、都篮,叙述了这些器具的质地、形制和尺寸。卷下六篇,《五之煮》介绍煮茶程式及注意事项,包括炙茶碾茶、宜火薪炭、宜茶之水、水沸程度、汤花之育、生客碗数等方面,详细地反映了唐代煮茶饮茶的过程,其中关于饮茶用水及水沸的描述堪称经典,屡被后世引用。《六之饮》强调茶饮的历史由来已久,区分除加盐之外不添加任何作料的单纯煮饮法与夹杂许多其他食物淹泡或煮饮的区别,认为真饮茶者只有排除克服饮茶所有的“九难”,才能领略茶饮的奥妙真谛。从中我们可以找到现今少数民族所保留的饮茶方式方法的历史源头。《七之事》详列历史人物的饮茶事、茶用、茶药方、茶诗文等,是茶文化历史的一个浓缩。《八之出》陆羽根据自己的调查了解,对于茶区大部分的茶品评述其等次,而对于自己未能亲自调查的11个州的茶叶也简略地进行了评价。据此可以看出,在唐代我国茶叶区划也已形成。《九之略》叙述了在野外饮茶的环境下,可以省略不同的制茶、煮饮茶的器具。《十之图》讲要用绢素书写茶经,张挂于自己经常看到的地方,以便烂熟于胸。

    《茶经》在中国古籍中就其版本来说较多,共有钞本、刊本两个系列。据学者沈冬梅统计,由南宋至20世纪中叶,传今可考的《茶经》版本共有64版之多。改革开放以来,在茶文化大发展的时候,对《茶经》的整理出版有一个高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两件:一是被陆定一称作当代茶圣吴觉农整理的《茶经述评》,在1987年和2005年分别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了第一版和第二版;一个是沈冬梅根据自己所见的50多种版本整理而成的《茶经校注》一书,由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出版,2010年重印。后者于2009年被台湾引进出版发行。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茶叶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