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文/文葛主杰/摄
浙江省盆景艺术大师应国平本是宁波奉化溪口一个地地道道的木匠,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有了一份与中国书画无法割舍的情结,并与盆景结下了不解之缘。经过不懈努力,他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盆景艺术家,接连捧回了中国盆景顶尖赛事的最高奖项,在与自然的对话中享受着乐趣人生。
结缘艺术
溪口是座山清水秀的江南小镇,也是国内外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但在数十年前,这里的人们日子过得很苦,许多农家子弟都没有机会和条件读书进学堂。应国平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
16岁时,应国平学成一手过硬的箍木桶手艺,开始走乡串村觅揽生计。一次偶然的上门做活儿,应国平走进了一家从上海古玩店退休回乡的老人家里。一番观察,那位80多岁的老人见他心灵手巧,就跟他唠叨起书画古玩方面的事情。应国平虽未读过多少书,却对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兴趣盎然,他不仅能听懂老人在说什么,还能时不时插嘴发表一两句自己的见解。这让老人高兴不已,忙不迭地将自己的所知讲给他听,并拿出自家的藏品,说文解字般地教授应国平。
如此一来,应国平茅塞顿开,他找到了一条快速提高文化修养的便捷路径。此后,他常挑“成分高”有文化的人家去做活儿。每次一边干活一边聊天,一些有学养的房东都愿意给他“讲故事”。一来二去,应国平对书画古玩的收藏知识愈加丰富,他做木匠的工钱,却多由人民币变成了“没用”的旧字画。也正因此,一大批珍贵的中国古代书画真品才躲过“生死劫”,在他这位赤贫的“红孩儿”手中得以保全。有一次,应国平到山里一户人家去做活儿。那家的老者见他技术高超,为人谦和,仔细周到,就在一番“闲聊”后问他:“你愿意喊我一声老爸吗?”这让应国平大吃一惊,他看看眼前这位70多岁老人的期盼目光,再看看老人身边站着的两个痴傻儿子,于是平静地回答:“怎么不可以呢?老爸!”听到这声呼唤,老人高兴坏了,一边答应着,一边夸赞应国平将来一定有出息。他要将一张珍藏已久的罕见真品《钟馗捉鬼图》送给应国平,一来感谢他肯认自己为亲,二来觉得这件宝物只有留给应国平,宝物和他的两个痴傻儿子才能安安全全。
天道酬勤
由于天资聪颖,加上对书画艺术的灵性和感悟,应国平的竹木工艺雕刻技艺也有了飞跃提高。在宁波地区举办的箍木桶等木匠活比赛中曾荣获第一,他成为十里八村的头号大木匠,开始收徒。
1980年,应国平办起了竹木工厂,他要将自己的精湛手艺传给更多人。每年,应氏竹木生产的鸟笼、竹木制品远销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其中出口日本的工艺鸟笼占到了日本市场80%的份额,在行业中传为佳话。得益于他对艺术的品味和对工艺的考究,他开办的另一个家具厂生产订单也多来自欧洲,基本上属于定制加工,产品直接出口海外。
听说应国平在事业上有如此成就,师从书画大家张大千、黄宾虹的书画家王康乐先生,分别在92岁和96岁高龄时,挥毫为“应氏竹木”和“应氏木业”题写厂名。
有了资金支持,应国平更加痴迷书画艺术,他曾与颇负盛名的现当代画家谢稚柳、唐云、程十发、陆俨少等相识、相交,并与王康乐先生结为忘年交。有一年,应国平在宁波花50万元买了几幅张大千等名家的画,自己看着不假,但是不放心,就又拿到上海请王康乐先生看。先生从纸张到画风,再到结构、布局,认为确是他师父张大千所作。这时恰逢王先生的大儿子回来,他也看了看,认为是真迹,不过当他拿起画凑近鼻子闻过之后,脸色变了,告诉应国平是高仿真的临摹画,因为印戳的油墨味不对。“我们当时在场的人都很难受,心里很凉。我从此很少再收画了,我想把现有的珍贵古画保管好,就是我对中国书画界的贡献。”年过花甲,应国平对许多事情都已荣辱不惊。
化朽为奇
字画收得少了,应国平对中国书画的情结却无法割舍,他开始用另一种方式呈现中国书画的美——雕刻柏树舍利干盆景。在盆景界,柏树盆景苍劲、古朴、雄浑,但若养成一盆亦朽亦活的柏树舍利干盆景,绝非一朝一夕的功夫。数十年如一日。应国平闻鸡起舞,天色微明即动手创作,他遵循“源于自然高于自然,虽由人作宛若天成”的盆景创作原理,结合中国画理和吸收日本盆景创作的先进技法,融会贯通地创作了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个人风格的柏树盆景。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4-09/164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