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本报记者 刘久锋 通讯员 钱外轩 陈岗

    贵州“十二五”规划,民生工程占据“半壁江山”。

    对于这个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人均经济挂末、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西部内陆省份来说,如此规划无疑需要巨大的决心和勇气。

    当很多人习惯把“发展”简单理解为吸引投资,针对不少人认为搞民生工程是“赔钱”工程的观念,贵州,这个本应想方设法“赚钱”的“穷省”,却如此大手笔地“给力”民生,原因何在?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十一五”期间,无论是经历经济的“寒暑”,还是直面灾难的冲击,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是摆在贵州党委、政府面前的头等大事,尽管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与人民群众的期待尚存一定距离。

    贵州省省长赵克志说,贵州省将重点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突出抓好“十大民生工程”。包括扶贫脱贫攻坚、就业和创业、劳动者素质提升、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一危三棚”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基础设施向县乡延伸、农村生活环境改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共卫生事业建设、社会管理创新和平安创建工程等,件件直指老百姓最忧、最盼、最急的难题。

    “十二五”期间,贵州将向贫困发起“总攻”,确保300万绝对贫困人口脱贫;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着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鼓励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把素质教育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加快推进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大省转变;坚持从最困难的农户和最危险的农房改起,大力实施整县推进,全面完成农村危房改造;3万人以上的城镇都要实现雨污分流,实现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

    “没有体制机制的改革,就难以实现民生领域的根本性突破。”贵州省领导班子达成共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贵州“民生工程”关注的不仅仅是生存问题,更多的是发展问题。就业之余扶持创业;技能之余关注素质;救治之余重在保障;生存之余在乎环境、文化、平安……每一项工程的“设计”在乎的不是今时今日,而是长远之计。

    有了好的“设计”,必然要有大的投入。

    对此,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有着自己的思考:这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方方面面,最根本的是要向制度创新要资金。

    一方面是创新资金筹集机制,要通过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加大地方财政投入、鼓励社会资助、发动群众自筹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另一方面是创新项目整合机制,省委、省政府要赋予地县政府对相关项目和资金的统筹整合权和捆绑使用权,形成“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整合机制,集中投入民生工程;第三方面是创新帮扶机制,采取物资多方筹措、人员相对集中等办法,有效整合人力物力,要抽调精干、得力的干部指导和投入民生工程建设,以健全的责任考核机制保证落实。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多渠道 平原 筹措资金 处理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