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编辑部
21世纪第一个十年已经完美收官,中华民族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进程又向前迈出了关键一步。2011年,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信心满怀地开局了。新的十年,新的希望;新的任务,新的挑战。离实现2020年的宏伟愿景只有9年多的时间了,我们到了实现光荣与梦想的历史节点。
在这个历史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已经明确提出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战略要求和历史任务。
按照五中全会精神,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十二五”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以下简称“三化同步”),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这一重大战略部署和工作要求,为“十二五”加快“三农”科学发展创造了最为有利的条件,提供了重大的历史机遇。
“三化同步”这一重大战略决策,是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是对新形势下工农城乡关系的深刻认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最新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重中之重”、“两个趋向”、统筹城乡等重要思想,对推动“三农”科学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重大理论创新
“三化同步”是我党牢牢把握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深刻分析“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这一决策,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十七大提出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一脉相承,进一步明确了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方向和目标。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三农”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逐步确立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顺应历史潮流,在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和解决“三农”问题上,进行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理论创新,新时期“三农”工作的基本思路和理论体系日渐成熟,政策框架基本形成。
在2003年初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重中之重”的阐述,把对“三农”问题重视程度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我们党在“三农”理论认识上的巨大飞跃,是传统“重农”思想在新时期的突破和升华。
在2004年秋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在同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当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国的共同行动。
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我国已“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这是我们党总揽全局,与时俱进,对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构想的进一步细化,为亿万农民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奋斗目标,顺应潮流、符合国情、深得民心。
2010年秋,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三化同步”的重大任务。
“三化同步”既是重大任务,也是重大原则。由于多种因素造成了“三农”事业发展的历史“欠账”,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至今仍然是发展中的突出短板。现阶段突出强调“三化同步”,着眼点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必须把“三化同步”贯彻到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各领域各环节。加快建立健全保障“三化同步”的体制机制,加快完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断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持久的动力。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3-03/162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