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冯建伟文/图
他曾参加济南、淮海、渡江等10余次战役,荣立过一等功、特等功,获得战斗模范等荣誉称号。
50年前,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放弃干部身份返乡支农,带领村民使家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50年来,他忠诚履行入党誓言,一心一意为群众办事,再苦再难都从未向组织提过个人要求。
他,就是河南省范县白衣阁乡北街村共产党员、老退伍军人、战斗英雄——李文祥。
今年春节前夕,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到其家中慰问时,发现了李文祥珍藏在小布包里的十几枚军功章,才揭开了他隐瞒了50年的真实身份。卢展工书记盛赞李文祥:“在革命战争年代出生入死,和平建设时期又安贫乐道、不问索取,体现出来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的‘三平’精神。”
“要为人民服务,我就认这个理”
两张旧式沙发,一张木头矮桌,是李家堂屋仅有的摆设。今年87岁的李文祥老人耳聪目明、思维敏捷。老人打开那个珍藏得已经泛黄的旧布包,一个个老旧的小本本、一枚枚勋章摆满了小矮桌。
济南战役二等功勋章、淮海战役特等功勋章、渡江战役荣誉勋章,渡海战役、平潭岛战役的战斗模范证书……一枚枚军功章把老人的记忆再次带回到那烽火硝烟的年代。
李文祥1925年出生在范县白衣阁乡北街村,1947年入伍,从普通战士干起,历任班长、排长、副连长。渡江战役前夕,他火线入党。
李文祥跟随部队转战了大半个中国,从山东一直打到台湾海峡,经历大小战斗数十次,无数次与死亡擦肩而过,英勇善战、机智勇敢的他屡立战功。
采访中,李文祥反复说,谁对老百姓好我就跟谁!要为人民服务,给老百姓办事,我就认这个理儿!
1956年,李文祥转业到福建省建设厅建筑公司任保卫干部。可没过多久,李文祥觉得“整天坐在办公室太清闲”,主动要求到最艰苦的基层工作。几年里,他先后5次向组织提出要求,次次都是“越艰苦越好”,他先后辗转到厦门、泉州、莆田、南安县等地工作。从省直单位到基层建筑队,岗位越换越艰苦,日子越过越差,官越当越小,可李文祥从不计较,任劳任怨,干一行爱一行。
1962年,正值国家困难时期,国家号召干部返乡务农,支援农村建设。脱离干部身份变成不吃商品粮的农民,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李文祥第一个站了出来,“家乡穷,我要回家,响应党的号召干出样子。”
于是,李文祥放弃工资待遇,主动返乡支农,和结婚刚5年的妻子陈宝珍回到了农村老家。
“都是党的人,没啥亏不亏”
范县白衣阁乡土地贫瘠,群众生活长期贫困落后。为了践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诺言,李文祥一回到村里,就拾起丢弃十几年的农活,把自己变成真正的农民。
为尽快改变村里的面貌,李文祥带领大家挖渠引水,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种地历史;带领大家积农家肥,改良了贫瘠的土壤。老伴陈宝珍说,老李做啥事都带头,干啥事都认真。掏粪时他站在粪池里,挖金堤河时他40天不回家。
如今,“范县大米”已成为河南省的知名品牌。村里的老人回忆起当初的情况都会兴奋地说,是老李带领大伙儿搞稻改,让全村人吃上了白花花的大米。
1963年,李文祥被村民推举为村干部,做过生产队小队长、村委会主任。从那时起,他便成了全村最忙的人,白天带领村民出工干活,晚上还要召开各类会议,空余时间还积极学习农业知识。
曾和李文祥搭班子十几年的村干部董明瑞说:“老李这人直,当了那么多年村干部,从不占村里一分钱便宜。”村会计陈玉文说,李文祥当村干部时要求干部可以多干,但是不能多吃多占。
文革结束后,福建省建设厅派人来到范县,提出恢复李文祥干部身份,落实他的生活待遇,并告诉他,原先和他同时下乡支农的同志都返回了原单位,希望他也回原单位继续工作。却被李文祥拒绝:“都是党的人,在哪儿都是为人民服务,没啥亏不亏!”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3-01/162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