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青海农牧业唱响“高原腔”


    “十一五”以来,青海大力推进牧区草地生态畜牧业和农区规模养殖建设,通过良种、良法、良料,加大畜种改良和牦牛、藏羊本品种选育力度,发展肉牛规模养殖,促进了畜牧业持续快速发展,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牧区重点大力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转变经营方式,提高畜种品质;农区把实现牛羊肉增长作为突破口,大力推进规模养殖建设,全面建设良种羊、牦牛和肉牛优势产业带。良种羊产业带内推进肉羊经济杂交技术应用,提高羔羊育肥效果,降低饲料成本;藏羊产业带内以推进藏羊本品种选育为重点,大力推行工业饲料补饲育肥技术,推行羔羊当年育肥出栏生产;良种肉牛产业带内以乳肉兼用牛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为重点,提高乳肉兼用牛繁育、生产能力和育肥效果;牦牛产业带内以推进牦牛本品种选育为重点,大力推行犊牛全哺乳和工业饲料补饲育肥技术,推行犊牛适时育肥出栏生产。由于牧区实施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后的减畜因素,青海省计划2011年草食畜出栏量达到900万头(只)以上,增加100万头(只);牛羊肉产量达到23万吨以上,产值达到66.5亿元。到2015年,牛羊肉在满足本省需求的同时,外销量提高到7万吨。产值达到78.82亿元。

    近年来,青海把农畜产品加工作为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措施,进行重点扶持建设,龙头企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在促进农畜产品流通,保障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地毯、毛纺织业、牛羊肉加工业、青稞酿酒业、马铃薯淀粉业及菜籽油加工业等已成为青海农牧业产业化的主导行业。2009年,全省州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00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1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50家,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有9家,3000万元以上有16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1.1亿元,出口创汇7830万美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71%和1.6倍。企业固定资产达22亿多元,其中超1亿元的4家。龙头企业从业人员达4.18万人,农牧民从产业化订单农牧业和工资性收入中获得收入达5.04亿元,比2005年增长68%。全省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突破1000家,成员达到13.5万人。青海的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以建设具有高原特色青海特点的现代农牧业为主线,以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建设为载体,以科技进步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支撑,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提高农牧业组织化程度为关键,以完善带动农牧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和自我发展能力为重点。到2015年,全省农牧业产业化建设力争实现“三个突破”、“两个提升”、“一个增强”。即在龙头企业集群、农畜产品加工水平和农畜产品品牌建设实现三个突破;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和农牧业产业化招商引资水平进一步提升;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据了解,今后和“十二五”期间,青海将围绕“四个发展”、“四区两带一线”发展战略,强力推进十大特色产业发展进程,进一步增加生产总量,提升发展水平。青海省农牧厅厅长曹宏介绍说,到“十二五”末,全省油菜种植面积达到300万亩,总产达到45万吨,产值达到18亿元;马铃薯种植面积发展到200万亩,鲜薯总产达到330万吨,产值达到33亿元;蚕豆面积稳定在46万亩,总产达到10万吨,产值达到4亿元;蔬菜种植面积达到85万亩,总产达到180万吨,产值达到30亿元,蔬菜总体自给率达到110%;果品面积达到30万亩,总产达到5万吨,产值达到4亿元;中藏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总产达到5.5万吨,产值达到14亿元;牛羊肉总产达到23.14万吨,产值达到78.82亿元;奶类产量达到35万吨,产值达到16.64亿元;羊绒产量达到321.66吨,产值达到2.41亿元;人工草地保留面积达到560万亩,新增人工饲草基地103万亩,青干草总产量达到268万吨,实现总产值达41亿元;十大产业总产值计划达到232亿元。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油菜 马铃薯 生产基地 产业化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