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胡代书:栽一次稻可多年收获


    日本《朝日新闻》说他“将改写水稻历史,使全世界受益”;网友则称他是“中国第二个袁隆平”。今年9月1日,随着重庆晚报的一篇报道,胡代书和他培育的栽种一次已收获20多年的再生稻,一夜之间名闻天下。

    不过,笔者日前采访胡代书时得知,早在1989年4月,世界第一株再生稻已在他家田头诞生,只是一直没有引起关注。20多年来,胡代书举债20万元,将再生稻送到邻村、邻县、周边省,求人家种,不要一分钱。老婆说他傻,傻得没了救;儿子说他犟,犟得就像田头那棵最老的再生稻,只要扎了根,年年都不屈地生长。

    小儿出稚语,疯老爹誓让戏言成真

    时间回到1982年。那年春天,重庆忠县马灌镇大凡村的胡代书家分了三四亩水田,育秧、犁地、插秧,胡代书和妻子欧银琴忙得两头不见日,连12岁的儿子胡群都要一放学就朝地里跑。累得实在不行了,小家伙嘟囔:“年年都要插秧,要是插一次,能永远结稻子就好了。”“没见过这么懒的人!”欧银琴笑儿子。胡代书却抬起头,望了望四周,村民们三三两两,都在跟他们一样躬着腰,低着头,机械地重复忙碌着。他心里有些酸:“要是真有人发明这种‘懒人稻’,农民就不会这样受苦受累了。”

    稻子栽好后,胡代书到梁平县走亲威,走到精华山山坡上,看到一片植物,颜色墨绿,半尺高,跟稻子有些像。全国正在普查野生稻,这会不会就是呢?他移了4棵栽到了房前的田头。

    几天后,其中两棵死了,另两棵却长得很茁壮。两个月后,胡代书惊喜地发现,那两棵稻子也跟田里的稻子一样,慢慢长了节,又过了3个月,长了谷穗和芒刺。这就是野生稻啊!胡代书高兴得像个孩子,找来一些树枝围起了栅栏,告诉家人不要动他的野生稻。妻子想,不就是两棵野生的稻子嘛,有什么稀奇。儿子也觉得那两棵野生稻子跟狗尾巴草差不多,不知爹为何把它们当宝贝。

    快收获时,来了一阵风雨,田里的稻子倒了一片,而田头那两棵野生稻却笔直如哨兵。胡代书不禁惊讶,这野生稻抗倒伏性还真强。慢慢观察,他又发现,野生稻的耐冷性、耐旱性和抗病性都优于杂交水稻和普通水稻。但野生稻的米粒比普通水稻的米粒小,而且少,一棵也就结十几粒。半个月后,野生稻的谷粒自然脱落,撒落在周围,叶子慢慢枯萎,稻茎却高高挺立。

    第二年春天,胡代书发现,原来落下的野生稻的谷粒已经破土而出,冒出一片片新芽。两棵野生稻的老茎也渐渐泛出新绿,开始了新一年的生长。野生稻不光繁殖了,而且不需要再栽培!如果这种稻子能像杂交稻或普通稻子那样高产,不就是儿子说的只种一次,能永远收获的懒人稻吗?

    胡代书为自己的异想天开兴奋着。1983年底,胡代书就决定自己做试验。他跟妻子商量,把自家的田空出3分来,他要种些想种的稻子。妻子担心会少打稻谷,胡代书只得以保证用剩余的地增收来交换。

    有了空地,接下来就要找各种各样栽培稻的稻种。胡代书把整个四川都跑遍了,才找到20多种。他不甘心,又到全国各地跑。两个月后,带回了近百种稻种。当他站在自家门口时,欧银琴看到眼前一个穿着脏衣服、又黑又瘦的男人,还以为是要饭的。儿子半天也没认出爹。

    胡代书一放下包袱,就忙起来,对近百种稻种进行育秧。“爹还动真格地研究起新稻子了,家里种的稻子现在够吃啊。”儿子想不通。他哪里知道,胡代书的心里不止这一个家。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让亩产提高了20%,他胡代书为什么不能为农民做点什么呢?

    田间整七载,育出世界首棵再生稻

    1985年6月,稻子到了开花的时候,胡代书整天一个人守在试验田里,将野生稻的花粉与栽培稻的花粉进行配对。然而一年过去了,但最终长出的不是野生稻,就是栽培稻,或者是瞎稻,没有一对试验成功的。胡代书的鬓角渐渐长出了白发。欧银琴也不知道丈夫在忙活啥,他脾气犟,想怎样折腾就怎样折腾吧。

    1986年7月,胡代书又在进行一对花粉杂交试验。十几天后,他发现这对花粉的表层和颜色都有了些微的变化。再几日,两种花粉开始相融。半个月后,花粉依旧呈现鲜红的样子,胡代书不禁惊喜,悄悄将花粉储藏了起来。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水稻 稻谷 抗倒伏性 大米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