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洪霞(郧西)
每月农历逢带“二、五、八”,都是老家集市赶集的日子。
老家地处鄂西北边关的湖北口回族乡。听父亲讲,这里在北宋政和元年被确定为京兆府与商州的边界,后来百业逐渐兴旺起来。
赶集是农耕时代和地广人稀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商贸形式。那时,人们不易集中,为了便于管理,就有了草市,每逢赶集日,各相邻的村民在一个固定的地点相约交易、互通有无,像过节一样热闹。
前几天回了一趟老家。清晨,站在雄伟的湖北大梁之上,看到一层薄雾在山间缭绕。山脚下,湖北口集市静静地依附于青山碧水间,炊烟袅绕,略有些凉意的风,拂动了整个集镇。
走进干净的集市,赶集的人和车熙熙攘攘地来回穿梭,村民自产农产品一字摆开,带着浓浓的泥土气息。
看着眼前这幅流动的风景,不禁回想起我9岁时第一次和二叔一起赶集的时光。
那是一个冬日,看着二叔张罗着准备第二天去集市卖菜,我执意要跟着二叔一起去,母亲说我太小,极力反对。
“娃儿既然想去,就让她一起去,只要她不怕累,我带着!”二叔帮我打了圆场。
早晨,东边刚刚放亮,北风呼呼地吹着,把洒落在地上的雪花吹到窗户纸上。
母亲已经把圆圆的、白白的包菜用葛藤串好,用一根木棒做扁担,一头串4个,一共8个。方桌上,刚做好的饭菜正冒着热气,母亲把饭盛好,叫我快吃。住在隔壁的二叔也装好了一背篓包菜,来叫我启程。
我和二叔都穿着不怕进雪的胶鞋,脚步在坑坑洼洼的羊肠小路上发出“吱咯吱咯”的声响,一串串深深浅浅的脚印,歪歪斜斜地留在雪地里。
没走上一段路程,我就需要歇一会儿,然后再走上一段再歇一会儿,还没走出村子,我已经大汗淋漓,精疲力竭了,感觉这8个菜重得不行。
“照你这个速度,我们4个多小时才能赶到集市,太晚了就没有人买菜了。”二叔对我笑着说。
于是,他找了一个能歇背篓的地方停下,把我8个菜的担子从两头各取一个,加在他的背篓里,我们继续赶路。
那天赶集的人格外多。一到集市,二叔带我来到最热闹的地段放下背篓,在背篓旁边铺开一张塑料纸,轻轻地把菜堆成金字塔状。
卖完菜,二叔背着空背篓,拉着我的手,去买母亲和二婶嘱咐的针线等日用品,我还买了两根大麻花。一手攥着钱,一手拿着麻花,那时感觉自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
通过卖菜,二叔供养堂弟上学,直到他参加工作。通过卖菜,在老家推倒茅草房,新建了瓦房。通过卖菜,从大山里搬到交通便利的村子,住进了小洋楼。
二叔已经走了,但我总是惦记着他,总爱回想我和他赶集卖菜的那个日子。
世事变迁,沧海桑田,过去的一切早已湮没在历史的滔滔逝水中,只有赶集这个活动越过时空,仍在老家活跃着。老家许多村民已从大山里迁到集镇或交通方便的村子,一些村民开起网店,老家的洋芋、包菜和萝卜都被网购了,只需等待快递小哥上门取走就行。可我依然喜欢那种乡土的、粗糙的、有仪式感的集市。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22-09-16/338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