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一池清水,映照美好生活


农村新报全媒记者 万可庆 通讯员 黎萍

青堡村地处恩施市北部山区,素有“高山小平原”之称,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逐渐发展成集种养殖产业和乡村旅游为一体的新农村。

发展向好,但也面临缺水的难题。青堡村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降水的季节性变化非常大。地下溶洞遍布,缺少地上河流,水库储水功能有限。若雨水不足,将严重影响青堡村的生息。

缺水困扰了青堡村好几辈人,1988年到2022年的这30多年,从挑水吃到铺管道,再到深山引水,谱写了青堡村人的抗旱“三部曲”,共同缔造出如今的美好环境和幸福生活。

挑远水难解近渴

1988年的夏天,天气并没有格外炎热,但整整103天,没落一滴雨。对青堡村村民来说,这个夏天无疑是难熬的,最偏远处的大茶园片区干旱情况尤为严重。这里唯一的饮用水源,是半山腰上的一个泥坑堰塘,容积只有150立方米,与山上的沟壑相通,用来储存雨水。

缺乏雨水补给,堰塘很快就见了底,裸露的塘底被晒到龟裂,小鱼在干沟里慢慢失去了呼吸。刚刚挂须扬花的玉米、正要铺展藤叶的红薯、农户圈养的牲口……都因缺水而奄奄一息。

那时,能解近渴的方法,只有挑远水。远水有多远呢?十里陡峭的山路。

在另一个山脚下,有一条还未完全断流的小溪。每天早上不等鸡叫,大伙就拿着火把、挑着水桶出门,早饭时才将两桶水挑回来。“挑水的往往是家里的男人,在山路上来回奔走,热得满头大汗,也舍不得多喝一口水,小心翼翼地,生怕洒出一滴水来。”回忆过去,青堡村党支部书记蒋昌明感慨,那时经常发生水挑到了家门口,却不小心全洒了的事情。

但远水能解的,最多只有人的渴,至于那一年的庄稼,便如同火烧一般,颗粒无收。

来之不易的自来水

1999年,没有干旱,但青堡村水槽、刺竹垭、小茶园、大茶园这些偏远片区的村民,最想念的还是水。随着人口增多、需水量也慢慢增大,季节性缺水的问题越来越明显。农历十月,为满足村民对自来水的渴望,龙凤镇政府拨款购买了一批水管,几个片区的村民几乎全员出动,不分男女老幼,都被号召起来,当起义务工——扛水管。

那时,公路没有修到片区,钢水管只能运送到水槽片区的山脚下。大量钢水管,需要靠人力在山路上运送。“力气大的男人扛四根长管,力气小的妇女和老人扛两根长管或者几根短管。”大茶园片区村民黎万松回忆。

怀揣“龙头一拧水自来”的憧憬,村民们斗志昂扬。但受制于源头水压、水量等问题,水管架好两三年之后,钢水管里还是时常见不到水。稍加干旱的季节,人们仍要背着瓶瓶罐罐,到深山里去寻找那些被称为“一碗水”“绿荫荡”“雀洗澡”“大石碗”的地方,用水瓢把这些小泉眼或者小水坑里的水,一点点收集起来,再背回家。

2014年,青堡村迎来了新的变化:青堡水库的自来水通到了每家每户,自来水接通的那一天,大家欣喜无比,“青堡水库里的自来水一点泥沙都没有,多清亮呀!喝起来一点怪味都没有,好清甜呀!”

艰苦开源保供水

自来水的接通,没能完全解决缺水问题。降水偏少的年份,青堡水库仍会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

2022年夏天,高温干旱持续,寻找新的水源成了青堡村党员干部群众的头等大事。

8月15日,蒋昌明带着刘震、严杰两名村委会委员和几名经验丰富的村民进入深山寻找水源。“在山林里穿行很危险,很多悬崖陡坡,时不时还会被树枝挂住,被马蜂和蚊虫叮咬。”刘震说,经过9天艰苦探寻,在距离青堡水库5500米的深山里,找到了新的水源。

但面对复杂的地形,如何远距离引水,又成了新的难题。好在镇政府为青堡村运来了近6000米的水管。青堡村的每个小组、片区,也一呼百应,村民们积极捐款,在外生活的青堡人也心系家乡,为旱情慷慨解囊,两天时间筹集了4万多元建设资金。各方支持下,新水源管道铺设工作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9月5日,管道铺设完毕,汩汩清水从深山流入青堡水库。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茶园 干旱 雨水 降水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