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3项行业标准通过审定 为品种验明正身添“利器”


打好种业翻身仗,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励品种创新是重中之重。营造良好市场秩序、打击制售假冒伪劣种子侵权行为、把好新品种准入关,建立“品种身份证”制度,离不开检测技术的支撑。

 

  日前,全国农技中心组织专家组在京召开农业行业标准审定会议,由来自种子检验、标准管理、科研、推广等领域相关专家学者、行业权威人士组成的审定专家组对标准进行质询与审议后,《水稻品种真实性鉴定SNP标记法》《玉米品种真实性鉴定SNP标记法》《小麦品种真实性鉴定SNP标记法》3项行业标准通过审定,标志着打好种业翻身仗市场净化行动初战告捷,保护品种创新、加强维权打假新添了技术“利器”。

 

  打击模仿育种、套牌侵权新型检测技术降成本、更精准

 

  培育和生产优良的品种、种子是种业的核心任务。

 

  “近些年主要农作物品种数量在急剧增加,随着分子育种技术的应用,增加了近似品种数量,给品种身份鉴定带来新的挑战。”标准起草单位代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赵久然指出,要解决这些问题,根本在于对每个品种、材料进行高效、精准的鉴定。

 

  截至2020年,农业农村部颁布了20余种作物的基于SSR标记的品种鉴定方法标准,已在种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随着检测需求的不断变化,对检测标记的数量、检测通量、指纹数据整合共享等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赵久然介绍,面向新时期种业发展和市场管理需求,这三项新型分子指纹检测技术的最大优势在于“高通量”。一是位点高通量,新标准中研制的玉米、水稻、小麦SNP分子检测芯片上位点数量达到了5万-9万个,大大提高了品种真实性鉴别的精准度。二是样本高通量,即一次可检测上千个样本,更容易进行数据整合分析,也进一步降低了检测成本。

 

  技术标准是品种管理的重要支撑和基础。“将科学、先进、可推广的技术方法标准化,进而进行推广应用,可以有效破解品种管理面临的同质化、标样难管理和套牌侵权等问题,维护市场公平正义和保护品种创新。”全国农技中心副主任刘信指出,作为国际上应用最先进第三代分子标记技术,将SNP进行标准化和推广应用,将为打好种业翻身仗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对标品种真实性鉴定两大关键 标准制定科学严谨

 

  目前,玉米审定品种已达1.8万个左右,每年还有近8000份组合参加区试。同时,随着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截至2020年10月底,农业植物新品种权总申请量已达到3.9万件,总授权量1.5万件,品种真实性鉴定面临新的挑战。

 

  “新标准包含了品种真实性鉴定需要解决的两个关键问题,即品种真实性验证和品种真实性身份鉴定。”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凤格在汇报中指出,品种真实性验证在于证实“品”与“名”是否相符,主要是找差异。而品种真实性身份鉴定是指通过与DNA指纹数据比对,为未知品种“验明身份”,主要是验证两个样品是否相同。

 

  为了解决这两大问题,确保“品种身份”验证的准确、科学和高效,三家标准起草单位在三项标准的研制过程中作了大量工作。

 

  “新技术主要基于全球收集的388份玉米代表自交系的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研制形成玉米高密度、高质量SNP芯片Maize6H-60K,具有高密度、高质量、高鉴别力、高灵活性、高兼容性、高性价比等特点,目前已开发订制10万张,在品种真实性鉴定、种质资源评估、辅助育种等领域进行充分应用。”王凤格介绍。

 

  “不仅如此,此项玉米检测方法还确定了用于品种真实性验证的基本核心位点组合,基于这96个位点,通过抽取审定杂交种6000多份、自交系3000多份标准指纹进行验证,能够区分99.24%的自交系,99.14%的杂交种,实现了品种身份的高效、准确鉴别。”

 

  对小麦来说,位点筛选则是此次检测标准制定的核心内容。“小麦6倍体作物,比其他作物要复杂,因此,在品种身份鉴定中,就要求检测位点要唯一,尽量减少后期数据分析的工作量。”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小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庞斌双表示,从2012年开始,团队开始启动研究新型检测方法技术,经过后期18个省份、26家单位准确性验证后,确定新技术具有重复性稳定性好、经济高效、多平台兼容、位点组合的区分能力强等特点,鉴别灵敏性要高于之前的技术。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品种 检测 玉米 标记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