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农宝”变身新农具
本报记者 孙眉水晶梨怎么做到保花保果?种植生姜需要施加哪些肥料?新开垦的水田如何科学施肥……3月26日上午9点,赵春江院士团队为广东省清远市农民送上了一堂春耕大课,专家博士们线上为全市农业农村系统的管理人员、农技人员、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主体代表和农民答疑解惑,让他们快速掌握“清远农宝”APP的使用功能,助力春耕生产。这场助农培训由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赵春江院士团队与清远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发起,旨在保春耕、抓农时,响应国家扩大早稻种植面积、稳住双季稻面积的号召。
清远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是农业大市,也是为广东乃至全国提供优质农产品的重要基地,但农技员人手不足的问题也很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根据清远市发展的需要,开发了数字化软件平台——‘清远农宝’。”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说,“清远农宝”全面对接共享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的专家、成果、农技问答、农情等服务大数据,无缝对接清远市清远众创空间、广东“菜篮子”工程等已建系统数据,并集聚地方网络通道、特色产业、体系队伍等优势资源,综合运用农技人员精准采集上报、物联网数据感知、互联网数据智能抓取、历史数据接口整合、专业人员采编等技术手段,汇聚农情数据、农业要素感知数据、农业政策、农产品市场等数据资源,通过数据清洗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优质资源整合,形成广东省清远市农技推广服务大数据资源池。
李启标是清远市的一名老农技员了,听完春耕大课深有感触:“我们基层农技员服务范围广、工作强度大,白天下乡指导示范,晚上总结工作经验。现在好了,信息时代我们的服务形式也要由传统向‘互联网+’转变啦!”据了解,“清远农宝”的上线使用,可以大大降低农技推广人员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让农技人员的工作由传统的靠“一支笔”定时定点线下记录服务转变为靠“一手机”随时随地线上填报服务;由传统的靠“一张嘴”定向宣传的短距离服务转变为靠“云计算”云端互联的远程服务;由传统靠“两条腿”跑村串户的点线服务转变为靠“互联网”全面覆盖的立体化服务;由传统靠“一身经验”定性分析的低效率服务转变为靠“大数据”定量分析的高效率服务;由传统的靠“一把力气”密集劳动的体力推广服务转变为靠“人工智能”按需供给的智力推广服务,让手机成为农技人员、农民的新农具,为农技推广插上信息化的翅膀,让农民搭乘“互联网+”的快车,全面提高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贡献率。
韦畅满是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上帅镇的一名高素质农民,2011年10月,他返乡创业,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121户农户进行科学种养。听完春耕大课,熟练掌握“清远农宝”的使用功能,韦畅满告诉记者:“我一直从事农业生产工作,以前有种养难题就要跑到农技站或者是县农业农村部门去咨询,路上要花费很长的时间,现在好了,一部手机就能解决问题了,2个小时内就可以收到农技人员、农业专家的回复。”
在提供远程诊断、语音问答的同时,农民还可以在“清远农宝”上对清远市本地的优质特色农产品、优秀新型生产经营主体进行在线查询,了解市场信息服务,查看清远市、广东省乃至全国的农产品市场价格信息。
清远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张伟杰表示,下一步将把“清远农宝”作为实施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的重要平台,使“清远农宝”在农村基层一线普及,既是“永远留在农村”的“农业专家”,又是农民的“新农具”。
“目前,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围绕发展数字农业,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构建30个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驿站,在每个驿站建立一个网红直播间,为广大农村科技特派员、基层农技员提供服务平台。”培训会上,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二级调研员陈和清表示,希望通过此次培训会,来推广现代信息技术,以农村科技特派员为抓手,推动人才下沉、科技下乡,全面提升农业竞争力,打造广东数字农业大省。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20-04-03/346201.html